中亚通史-古代卷下
文章类别:
- 5 10 月, 2022
- 0 条评论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快捷索引
概述:
在中国的西面,也就是中亚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各国必争之地。进一尺或退一尺,都有可能影响到周边国家的安定。那么,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这块连接着俄罗斯、中国、以及东亚、南亚的地区,又发生过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呢?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呢?你想要的答案,就在书里……
本书为“中亚通史”古代卷下,主要叙述的是阿拉伯帝国解体以后中亚各伊斯兰王朝的分合与演变,特别是中亚的突厥化和操突厥语各族的命运。
从时间上说,则是从公元9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跨越约700年。由于中亚地区各族逐步信奉了伊斯兰教,他们都自称是穆斯林。又由于他们大部分被突厥化,中亚才产生了“突厥斯坦”这个地名。但在上古时期中亚并非是突厥语族独占的地区,也没有“突厥斯坦”这个地名。中亚各族也不信仰尚未产生的伊斯兰教,而是先后信奉萨满教、祆教、佛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中亚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说明,中亚从来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多种宗教并存,各种文化互相交流和渗透,是现今中亚各族发展过来的漫长历程。
从本书的首卷我们知道,操突厥语部族进入中亚要比伊斯兰教传入中亚的时间为早。中亚的伊斯兰化则比中亚的突厥化进展较快。希提在所著《阿拉伯通史》一书中提出伊斯兰化的三个标准:一是非伊斯兰地区对穆斯林在政治上的归服:二是非伊斯兰地区改信伊斯兰教;三是语言的同化。无论在阿拉伯帝国直接统治中亚时期,还是在阿拔斯朝解体以后到萨曼王朝时期,统治者都在中亚积极推进伊斯兰化,而中亚的突厥化则没有那么快。因要实现突厥化,就必须使操突厥语部族与当地原有操东伊朗语的居民融合,并使突厥语成为当地普遍使用的语言。而要达到这种程度,一要操突厥语部族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入定居,二要操突厥语部族和当地人一样都信奉伊斯兰教。因为只有定居才能使其与当地人混杂地住在一个地方,便于通婚,而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妨碍通婚。所以,中亚的突厥化在时间上较中亚伊斯兰化为慢,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又是相互促进的。
本卷第一章讲的就是由操东伊朗语的居民建立的伊斯兰王朝。伊斯兰教虽然是国教,但由于统治者继承了波斯、印度和东方的古老文化,故在萨曼王朝时期出现了一个比当时的阿拉伯和随后的诸突厥王朝时期都较为灿烂的文化繁荣时期。塔赫尔王朝、萨法尔王朝和萨曼王朝积极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向突厥人游牧地区扩张伊斯兰的势力,同时也传播了阿拉伯的(实际是东伊朗的)伊斯兰文明。
在萨曼王朝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几个突厥王朝,如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塞尔柱王朝和花剌子模沙王朝,都在中亚强有力地推行了突厥化的政策。这对于中亚的突厥化起了重大的作用。中亚的真正突厥化就是在这几个王朝的时期完成的。在中亚突厥化的基础上,原来穆斯林用来称呼中亚北面和东北面草原游牧地区的“突厥斯坦”这一地名的内涵,才扩大到中亚河中地区。
中亚的伊斯兰化对中亚各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雅利安人的故乡,中亚地区曾是古代伊朗文明发源地之一和东伊朗文化的基地,而草原地区的突厥游牧人则曾受到东方中国文明的久远影响。自从中亚被阿拉伯征服,该地区便成为穆斯林世界的一部分。作为穆斯林,中亚各族从思想意识上便认同于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文化。在固有的东方文化逐渐被淡化的情况下,中亚的穆斯林对自己远古的历史不是一片茫茫,就是无所了解。也由于对西方穆斯林世界的认同,被融合,中亚的伊斯兰王朝不但与欧洲的基督教国家为敌,而且对东方的异教文化(甚至对不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也采取敌视的态度。
到公元12世纪中叶,从东面来的西辽征服了中亚。约在百年后,中亚又落到蒙古的统治之下。西辽和蒙古400年的统治,虽未能改变中亚的宗教信仰,但其军事政治制度都被继承下来,以至于成吉思汗的后裔长期被尊奉为惟一合法的统治者。蒙古统治的积极方面是使东西交通大开,经济文化交流畅达。中亚地区又像唐朝时一样,成为中国中原王朝的属地。只是到明朝末年,才又因游牧部落的分裂割据,使丝绸之路成为畏途。
明朝时中亚的帖木儿及其后继者,不能认为仅仅是中亚文明的破坏者。在他们统治时期,中亚的经济文化曾一度相当发达和繁荣,出现了像兀鲁伯那样尊重科学而且本人也是科学家的君主。在帖木儿、沙哈鲁和速檀忽辛的时期,撒马儿罕、赫拉特都曾成为繁荣富庶、文化发达的都城。尽管如此,到16世纪以后,中亚诸国却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了,昔日的繁荣成了令人怀想的记忆。
当然,这里说的中亚诸国的衰败,要与欧洲国家的发展趋势相比较才看得比较清楚。当时,在封建割据的小国,在宗教狂热的迷误下,争战不息,盗匪横行,交通阻遏,丝路难行。科学遭到反对(如兀鲁伯被杀),经济为之萧条,政教完全合一,历史车轮倒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西欧诸国却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纷纷向西出海,寻求来东方的商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科学技术的进步,宗教进行改革,新航路的发现和殖民地的开拓等等,都导致财富的增加,原始资本的积累和资本主义强国的出现。
中亚国家为何会如此衰败下去呢?如果人们能根据本卷提供的一些历史事实进行思考,就会找到答案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作者概述:
王治来,湖南衡山县人,汉族,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30年5月6日生。1949年秋,南岳国立师范学院附中高中毕业,同年考入湖南大学中文系学习。1954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59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从事新疆历史研究工作。后担任民族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任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84年调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92年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98年,由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2003年,受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要著作:
《中亚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1986年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新疆简史》第一册(合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1986年获新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
《中亚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1992年获湖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中亚近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1991年获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
《中亚国际关系史》(合著),湖南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中亚通史》古代卷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中亚通史》古代卷下,200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亚通史》,近代卷,200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亚通史》于2005年10月获第五届新疆图书出版一等奖;2006年获得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译著:
《巴布尔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出版。
《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译文校注,第一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
《中亚蒙兀儿史》(《拉失德史》)译文校注,第二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世界境域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突厥世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内容截图:
会员福利
同类文章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books51.com/66905.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中亚通史-古代卷下 → https://www.books51.com/66905.html |
上一篇: 历史与启示:莱辛神学文选
下一篇: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