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文章类别:
快捷索引
《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学的一般入门的书;在某些方面——虽然不是在一切方面——类似研究经济学的基础的作品——罗雪尔及其他经济学家把这类作品放在他们所写的关于经济学的几卷书籍中的最前面。《经济学原理》不涉及通货、市场组织这一类的特殊论题,至于工业组织、就业和工资问题这一类论题则主要是研究它们的正常状态。经济状况是经常地起变化的,每一时代都是以它自己的方法来观察它自己的问题。在英国以及欧洲大陆和美国,经济学的研究现在都比以前更为努力进行;但这一切活动只是更为清楚地表明,经济学是——而且必然是——一种缓慢和不断发展的科学。
概述2:
《经济学原理(全译典藏图本)》是继《国富论》和《赋税原理》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之篇,它确立了马歇尔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经济学原理》在形式和内容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其理论被视为对古典经济学的拯救和振兴,故而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美国经济史学家威廉·布雷特在《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指出:“马歇尔集百家之长,构建了一个博大的经济学体系,其理论代表了这一学科的最优成果,其《经济学原理》成为成千上万经济类学生的标准参考书。”
《经济学原理》主导西方经济学达三十余年,直到20世纪30年代,虽然它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已经让位于他的学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创立的“凯恩斯主义”,但连凯恩斯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它绝对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正如凯恩斯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传》中对他的老师评价的那样:“马歇尔通过他的学生,再通过学生的学生。使之在这个领域的影响达到了主宰一切的程度。”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1842~1924),20世纪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主义的奠基者,剑桥经济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出生于伦敦的牧师世家,青年时代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并留校任数学研究员。1877年,马歇尔离开剑桥,赴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1885年,马歇尔重返剑桥,并终老于此。
马歇尔将经济学从人文科学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剑桥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被奉为经济学领域的圣经,成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此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财富、信用与商贸》等。除在学术领域的不朽贡献外,马歇尔还培养了另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将马歇尔的宏观经济理论推向了巅峰。
经济学原理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 https://www.books51.com/600.html |
下一篇: 组织行为学(第14版)- 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
真正的经济学家都有一颗勇敢的心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发轫的开山之著,之前他写的《道德情操论》同样伟大。探究逐利的人性基本冲动的同时,寄希望于人类对公正和道德的不懈追求。所以受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化成长起来的我们,在初看到亚当斯密左手是资本,右手是道德时,颇狐疑。
一路上左右顾盼纷繁的经济风景线,捡起熊彼得咬一口,又摸摸哈耶克,再尝尝凯恩斯,把玩把玩张维迎和茅于轼。虽然是个门外汉,但觉得真是很精彩的一门学科。
看经济理论的大部头的可行性不强,基本放弃。上次在北京买了一本精简普及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挺好。
十九世纪末真是个文艺得一塌糊涂的时代,马歇尔的经济学重磅里充满了对道德、对历史、对人性的理解,最紧要的是,充满了对未来坚定的信心。在剥掉那些表格和数据后,这本精简《经济学原理》更多的象是一本伦理专著。所以,我也不会奇怪他才华乱飚的学生凯恩斯也是伦理学出道,最后被他带上经济学的王座,但同时也是英国政界和文艺界的活跃人物。
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到凯恩斯和哈耶克一路下来,他们的精神是不变的,他们都有一颗勇敢的心,在物质计算之外有一颗高傲的面向人性更高境界的心。
时常遇得着郎咸平等知名经济学家的经纪人,出场费六万到八万吧,说什么话都行,酒店机票订好会后立马买单就行。也不是说他们不好,就是觉得这些经济学家们吃相难看了点。管球行不行,先扔出个观点惹个争议,争议就是吸引眼球,吸引了眼球就产生效益,接着就可以接活了。我太阳!
这不是我心目中的经济学家,他们和娱乐界没有区别。
更上一层楼
斯密的《国富论》似红楼梦,潇潇洒洒,人生百态,包罗万象,挥洒自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则强调是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他把经济学引进了科学殿堂,殿堂里面的规矩限制了经济学的生动和活泼,但也使它更清晰、精确和逻辑。挥洒利于博大,精确利于深入。
什么是科学方法?由生活中现象入手,提出解释现象原因的假设,假设的关键是它可能被事实证伪,如果被事实证明正确了,人类的认识就深入了一层,科学不是奢求终极真理,而是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过程。最后,借用佛教中的三句话:中道缘起,因果业报,生死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