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中央银行史 – 约翰·H·伍德
文章类别:
快捷索引
《英美中央银行史(引进版)》主要内容:货币制度并非偶然。由 约翰·H·伍德 编著的《英美中央银行史》一书追溯了货币系统在中央银行家、经济思想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展成熟的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从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及1791年美利坚银行成立开始,《英美中央银行史》第一次将三个世纪的线索用一个统一的框架联系起来,该框架不仅包括货币理论,而且包括中央银行家在金融市场中的处境和应对。
目录:
总序/1
前言/1
第一章 理解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1
第二章 央行引论/8
战争、通货膨胀、暂停兑换、再次通货膨胀(1793-1810年)/10
金块委员会和英格兰银行的宏观经济责任/14
银行业、中央银行业、知识和公众利益的刺激/20
言辞、知识和货币政策/27
第三章 创建中央银行(一):幸存/31
第一个百年/33
1821年恢复兑换/45
第四章 创建中央银行(二):寻找规则/58
公共责任/61
1832年委员会/66
1844年《银行特许法案》/73
第五章 创建中央银行(三):方法和目的/86
《伦巴第街》/89
1847年危机/94
紧急事件和承诺/99
白芝浩后的中央银行/104
结论:金本位制下的中央银行/111
第六章 中央银行在美国:1790-1914年/115
新英格兰中央银行,1824-1866年/120
美利坚第一银行和美利坚第二银行,1791-1836年/123
货币中心和票据交换所,1853-1913年/133
独立国库,1846-1914年/139
全国银行体系/152
第七章 崩溃之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起源和早期阶段/155
起源:谁需要中央银行?/158
另一种方式:凯恩斯关于设立印度国有银行的计划/165
重新开始/168
监管信贷:利率或区别?/174
货币(信贷)政策模型?联邦储备委员会1923年度报告/179
物价稳定/181
联邦储备系统内的冲突/186
崩溃前夜联邦储备的知识和动机/188
第八章 联邦储备系统的衰落与兴起,1929-1951年/191
崩盘之后/194
财政部掌管/208
骑虎难下:马里纳?厄克尔斯、联邦储备和行政部门/215
第九章 大萧条后的美国中央银行,1951年至20世纪60年代/236
专营国库券/239
长短期利率操作/248
布雷顿森林/253
市场自主行事/266
第十章 1914年后的英格兰银行/268
诺曼的英格兰银行和金本位制在1925年的恢复/272
美国贷款和1947年恢复兑换/285
货币政策,1945-1960年:从廉价货币到应变经济政策/289
英格兰银行、首相和英镑:一个个都难以挂齿,1951-1967年/305
从拉德克利夫到竞争和信贷控制/315
第十一章 规则与权力机构/319
利率规则:图克、魏克赛尔和数量理论/321
货币法则/327
计量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理论/331
自由储备/333
民主的中央银行/335
联邦储备结构/338
第十二章 永久性的暂停兑换/342
挫折经济学/344
浮动汇率货币政策,1971年8月至1979年10月/362
第十三章 回到起点?新公司的新契约/368
转折点/370
新的操作程序/375
新契约……/382
……与旧契约相比……/390
……它们的前景/392
英美中央银行史 – 约翰·H·伍德 → https://www.books51.com/492.html |
下一篇: 经济学原理[英文版第6版]Principles of Economics .6ed – 曼昆(Mankiw)
应该说什么呢~这本书我读了将近一个月都没读完,不适合浮躁的人读,因为这本书太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不能归于历史,只能归于经济。
透视英美中央银行的前世与今生——读《英美中央银行史》
朋友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共享了去欧洲旅行的照片,站在英格兰银行那宫殿般的雄伟建筑前自如地伸展着双臂,热情洋溢的微笑是如此亲切,恍然间,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仿佛近在咫尺之遥。看到朋友在国外购物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人民币升值的笑谈,我不禁哑然失笑——貌似遥不可及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原来可以离生活这么近。
最近在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中央银行史》一书,脑海里时不时浮现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获评2011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的新闻报道;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之前,纵然格林斯潘被认为连稀疏的发梢上都长满了驾驭世界经济的智慧,具有“战胜”通货膨胀能力的“神”一般的美联储主席也俨然已成了明日黄花。神话破灭,新贵登场,而世界经济远未走上康庄大道。毋庸置疑,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被誉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国际财经媒体中仍不乏看空中国者,似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阴云已经飘到了家门口,尤其是关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行将破灭的叫嚣声响成一片。衍生品市场上,国际投资者大肆做空中国主权信用,虽然不知道这些闻风而来、自诩嗅觉敏锐的嗜金者发起的新一轮世纪豪赌会如何收场,但在吃饱喝足之后,坐看金融世界的风云变幻、战火硝烟,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新闻,权且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好书,却值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宏观视角看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英美中央银行史》提供了借古鉴今、睹外思内的绝佳机会。探本溯源,享受一次深层次的精神盛宴,无疑是一件更有意思的事。
“我几年前开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史的时候,认为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准则诸如货币供应行为、利率、物价水平来解释这些货币政策,而且认为用真实票据、金本位制和管理通货之类的描述词来表现货币行为这种著名描述是足够的。但是,我最后明白了传统的框架不可能公正地对待在货币决策的复杂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纷繁的观点——专业的和业余的、政治的和个人的……”书中引述印第安纳大学已退休教授伊尔姆斯•维柯(Elmus Wicker)的这段话,道出了多数严肃的货币银行学研究者的心声,也正是本人读完此书后最深刻的体验。
乍看上去,本书仍是讲述有关货币、价格、利率、汇率及贸易平衡的古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中央银行家在玩转工资、物价和利率时依旧难以摆脱菲利普斯曲线的魔咒,手中的法宝无外乎还是控制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贷款、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和汇率,甚至面对公众时仍然继续着几个世纪以前的陈词滥调。细究下来,“针线街上的老妇人”(英格兰银行的昵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当之无愧的主导世界的货币中心,时至今日仍被尊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的鼻祖,竟是起源于满足政府借款需要、靠政府特许权赖以生存、以盈利为第一要务的私人银行;货币系统——中央银行家、经济学家和政府三者互相角力又共同支撑起来的影响众生的神器,经历了数次纸币与黄金暂停与恢复兑换的博弈,布雷顿森林体系(替代金本位制)的瓦解,直至最终从“黄金十字架”上的解放,其间又包含了多少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书中既可以读到19世纪李嘉图关于英格兰银行恢复兑换的计划和实施,也可以读到20世纪凯恩斯关于设立印度国有银行的计划;亦细述了19世纪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与汤姆森•汉基(Thomson Hankey)至今仍广为援引的那场争论,以及20世纪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和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有关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由此引致的从1979年开始的关于货币政策的争论……
书中精彩之处不胜枚举。严谨如此书,全书从头至尾满是标注文献出处的注释;翔实如此书,你读到的观点都是从调查委员会证言、著作、评论中摘录的第一手资料。莫要被貌似高深的书名唬住,平民百姓固然不会去中央银行取钱,但货币政策却关乎你我的钱袋,读一下此书,不无裨益。手捧一杯香茗,时而沉浸于往昔历史,时而跳出来琢磨一下当下生活,读书便自然变得兴味盎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