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弗兰岑 自由 更新第六碟 (Jonathan.Franzen.-.Freedom.A.Novel)[MP3]
文章类别:
快捷索引
英文名: Jonathan.Franzen.-.Freedom.A.Novel
资源格式: MP3
发行时间: 2010年8月31日
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海量最新英语有声书免费下载请登陆
http://ustime.5d6d.com
原著:乔纳森·弗兰岑
播讲者:大卫·李昂思
类别:有声书
集数:19张CD
码率:32kbps
简介:
8月31日,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Franzen)的小说新作《自由》(Freedom)将在全美各地隆重上市,各大媒体视之为美利坚文坛今年头等大事,纷纷提前向51岁的弗先生致敬,而其唱颂的调门之高,力度之大,堪称十几年来美国文化界之仅见。
伟大的活作家
这场集体颂弗运动由《时代》周刊率先发动,各大报随即跟进。8月中旬上市的《时代》罕有地在封面刊印弗兰岑的肖像大照,从而使其成为该刊10年来首位在世作家封面人物,大字标题曰“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时代》头号书评人列夫·格罗斯曼在内页撰文写道:“弗兰岑并非最富有或最著名的美国在世小说家,但你可以宣称———我就会宣称———他最具雄心,亦属最佳之列。”格先生认为,过去十年来美国文学日益趋向专门化:近景,细密,微观,但弗兰岑立意反潮流,执著地写大作品:宽广,全景,世象。
《时代》上次以在世作家为封面人物,要追溯到2000年的惊悚小说天王斯蒂芬·金,此前得到这一殊荣的在世作家还有乔治·奥威尔、约翰·厄普代克、诺曼·梅勒、约翰·勒卡雷、汤姆·沃尔夫和托妮·莫里森等人,皆为文坛权倾一时的超重量级大腕。
《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角谷美智子随后力赞《自由》“为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开了一扇厄普代克式的大落地窗”,又说弗兰岑先生文笔卓绝,“气贯丹田,如雕美玉”(visceral andlapidary),凭借此著,一举完成了“从一个浑不吝的、专注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困境的预言式讽刺作家到关切其主人公公共与私人生活的19世纪现实主义者”的重大转变。
角谷女士指出,弗兰岑精于描写两种情绪:愤怒和沮丧。她断言:“弗先生写出了他本人迄今最深切的小说———它不仅是一个失序家庭引人注目的传记,同时也是我们时代一幅令人难忘的肖像。”
《费城问询者报》也说,凭借《自由》,弗兰岑将锁定其同代最优秀小说家之一的地位。独立发行的《纽约时报书评》则刊出该刊主编萨姆·坦嫩豪斯的文章,力赞《自由》为“美国小说的杰作”。文章以《战争与和平》为题,暗指托翁。无独有偶,此前角谷也认为《自由》与《战争与和平》隐隐相合,书中主人公沃特-理查德-帕蒂的三角关系,对应着托翁笔下的彼埃尔-安德烈-娜塔莎。
《自由》预览
回到作品本身,小说开篇讲述中年中产夫妇沃特和帕蒂·贝尔格伦德遭逢危机。两口子本来是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栅栏街小区邻人眼中的模范夫妻:年轻漂亮,事业有成,育儿有术,有知识,有文化,知人情,懂环保,不仅知道怎么回收电池,而且会教训片警做好分内工作。可一俟迈入新世纪,沃特———环境律师,单车上班族,爱家好男———竟然与破坏环境的煤老板沆瀣一气,欺压百姓;好脾气的帕蒂变成了母老虎,隔三差五对老公疯狂嘶吼;未成年的儿子乔伊看不起父母,离家出走到讨厌的共和党邻居宅内,与小女友同住。模范家庭怎么了?也许人到中年,路越走越窄,理想远在天边,现世只剩下一次次的屈服。自由何在?
现摘译《自由》如下:
沃特·贝尔格伦德的消息在当地无人留心———他和帕蒂搬去华盛顿已经两年,如今对圣保罗已无意义———但拉姆西山的城中精英们对自己的城市,可没有忠心耿耿到连《纽约时报》都不看的地步。根据《时报》一篇很长而且不无精确的报道,沃特在首都那边的职业生涯已经弄得一团糟。对《时报》的说法(“傲慢”、“目中无人”、“道德上不检点”),他的老邻居们却难以苟同。他们记得,这个慷慨大方、总是面带微笑的红脸膛3M职员曾在二月的雪天里,蹬着代步的单车,上坡爬往高街;奇怪的是,沃特一向比绿色和平的人还绿,又是乡下出来的,此时本该因为纵容煤矿、恶待村民而麻烦缠身。可话说回来,贝尔格伦德家的人总是让人拿不准的。
沃特和帕蒂曾是拉姆西山的青年表率———自从圣保罗老城中心在30年前的萧条期一蹶不振,他俩是第一对在栅栏街买房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没为那套维多利亚式的房子付出分毫,却花了十年修修补补,最后死在了这上面。早先还有个家伙蓄意在他家车库放火,没等车库修好,他们的车又被人撬了两次。晒得黑黑的摩托党啸聚于街边空地,喝着喜立滋,烤着大香肠,都下半夜了,还在那儿轰引擎,搞得帕蒂穿着汗衫出门,说:“喂,你们这帮家伙,有完没完啊!”帕蒂吓不住任何人,可她读高中、上大学时一直是个运动健将,有股子运动员啥也不怕的劲儿。打搬到这儿的头一天起,她就特显眼。大高个,马尾辫,年纪小得不像话,推着个婴儿车,从成堆的破汽车、烂酒瓶和沾着呕吐物的积雪边扬长而过……
“让领导先读”事件
《自由》是弗兰岑继2001年大获嘉许的《纠正》之后,时隔九年推出的首部长篇新作,预定8月31日由老牌文学大社法劳·斯特劳斯·吉罗(法斯吉)在全美正式发售,由于众媒体集体力挺,已凭预定数跻身网上最大书店亚马逊的畅销书榜,北京时间8月27日上午已排名第六位。
此前的“总统先读”风波,亦可说明一部严肃文学作品已被炒高到何种程度。
媒体广泛报道,奥巴马总统日前携两个女儿前往麻省科德角的玛莎葡萄园,度十天暑假,经停园中著名的“葡萄串”书店,买了一本哈珀·李的《杀死一只反舌鸟》,一本斯坦贝克的《小红马》,一本普利策奖新贵保罗·哈丁的《小炉匠》,店员随后奉上一卷《自由》,此乃预读本(业内行话曰A R C),系绝对的非卖品,亦不得随意流出。奥巴马是有名的好书之人,又贵为总统,享受点阅读上的便利,从常理说,当然无可厚非。
然而闻听有人“让领导先读”,法斯吉大为紧张,紧急联络总统办公厅,统办随后发文更正。但为时已晚。众多书店认定“葡萄串”破坏行规在先,集体威胁法斯吉将提前发售。饥渴读者更失去耐心,群情激愤,连番骚扰书店者不乏其人:凭啥总统看得,百姓看不得?华府一家书店老板对《纽约时报》表态:“人民很迷惑。”十万火急之时,谣传法斯吉已被迫将售卖时间前提。
曼哈顿苏荷区一家书店老板则说,不断有顾客进门索购《自由》,他只能连哄带骗,强塞以《纠正》。
无论如何,美国人民已被吊足了胃口,万众翘首,只盼8月的最后一天早日到来。
一场新的文学造神运动?
畅销小说女作家乔迪·匹寇对《纽约时报》盛赞弗兰岑的做法大为不满,上周公然指斥该报对“白种男性文学宝贝”的偏爱。她说,对海地裔作家艾德维奇·丹蒂卡或多米尼加裔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每有一篇关于他们的书评,就有十篇莱塞姆或弗兰岑。《纽约时报》就是喜欢白男作家,“只要你是白种人,是个男人,并且住在布鲁克林,你就会更受青睐。”她说。
英国《观察家报》则分析了《时代》以弗兰岑为封面人物之举的潜意识,即,以给弗先生的这份高誉,来调适该刊长期以来忽视文学的负罪心理,仿佛在说:“请记住,同胞们,还有严肃文学这档子事;它跟丹·布朗和哈利·波特八竿子打不着,这阵子我们大都没怎么搭理它,可它确实挺重要的耶。”
有道理。我们看到美国文坛似乎已经陷入了普遍焦虑。随着老大腕们相继离世,该国文学呈青黄难接之势。评论家李·西格尔适时出马,以尖言锐语刊文于6月23日的《纽约观察家报》,声称小说已死,引发全国震荡。
《时代》此番强力推出弗先生,似乎也是全美焦忧情绪之后座力的一次大爆发:小说没死!至少弗兰岑还活着,那我们就让他活着上封面!网络杂志《赫芬顿邮报》为此欢欣鼓舞:“为什么我们应该祝贺弗兰岑?因为书仍然重要。”
毫无疑问,弗兰岑是个好作家。但众媒体的颂弗大合唱来得太猛太快,太众口一词,让远在大洋此岸的我们一时难以消受。看来美国也运动了。在这一场新的疑似文学造神运动中,弗兰岑仿佛福克纳重生,托尔斯泰转世,投胎到了合众国,仿佛人们可以就此无视本国文坛长达17年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尴尬,一举填补贝娄、梅勒、厄普代克和塞林格相继离世造成的名望真空,并排遣无人膜拜时的集体情感惶恐。时代需要英雄,美国需要天才,文坛需要真神。为了证明小说未死,文学犹荣,美国利坚,一双双迷离而渴望的眼睛,就这样将乔纳森·弗兰岑紧紧盯住。
作者简介:
乔纳森·弗兰岑(1959— ) 美国小说家兼散文作家,著有《第二十七座城市》、《有力的手势》、《不舒适地带:个人史》等作品,被评论界誉为最出色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纠正》获2001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并获2001年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和2002年美国普利策奖的提名,被评为亚马逊网站2001年度最佳小说。有评论说,《纠正》是一部久违了的美国小说巨著,弗兰岑凭此可步入美国文学大师之列。他自由地居于美国文坛传统的讲故事者和先锋的创新实验作家之间,独具特色。他的作品比实验小说易读,又比热衷于讲故事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具当代气息和思想深度。
特别声明: 资料全部来源于网络,此共享版本仅用于学习交流所用,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出版社保留追究之权力。
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如果您喜欢本书,请购买正版。
所在服务器:no1.eserver.emule.org.cn
共享时间:12:00~24:00
安全检测:卡巴斯基2010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乔纳森·弗兰岑 自由 更新第六碟 (Jonathan.Franzen.-.Freedom.A.Novel)[MP3] → https://www.books51.com/222714.html |
下一篇: 群尸留存 (The Bodies Left Behind)unabridged[MP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