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IPB Image
IPB Image

经济期刊一:《经济学家》

主办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主编: 刘诗白
副主编: 肖灼基 王永锡 洪银兴
编辑部主任: 赵磊
通信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外西光华村55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杂志社
邮政编码: 610074
电话: 028-87352177 传真: 028-87352023
E-mail: economi@swufe.edu.cn
网址: http://jjxj.cai.swufe.edu.cn
国内统一刊号: CN51-1312/F 国内邮发代号: 62-92
文本格式:PDF

2005第01期期刊目录

[《经济学家》第一期 目录]
社会主义劳动理论探讨  
论现代文化生产(上) 刘诗白

科学发展观  
我国国民经济协调问题研究 宋 涛
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八个着力点 林 斐
节俭生活方式与资源节俭活动 陈湘舸 等
发展战略研究  
“十一五”期间GDP走势预测 顾海兵 等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吗? 魏作磊 等
改革探索  
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路径选择 马蔚华
对保险资金入市的思考 卢映西
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模糊概念 单 东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证研究 林海涛

EVA: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新概念 李小平
理论经纬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运用与异化 胡培兆
“企业契约论”的局限性 肖卫平
资源禀赋与专业化产业区生成 傅允生
三农问题  
“三农”出路:加快发展和谐有序的市场经济 许崇正
小生产的政治经济学解读 陈孝兵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良性的规则何以可能? 张 苏
跨国并购的组织结构优化动因 赵 楠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构建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中观经济理论 朱 舜
书 评  
我国城镇化研究新成果 李 悦
新 观 察  
“公司+农户”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路径 何嗣江等
电力监管的目标分析 李 虹
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李 平等
货币政策的三类透明度 程均丽

2005第02期期刊目录

[《经济学家》第二期 目录]  
社会主义劳动理论探讨
 
论现代文化生产(下) 刘诗白

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 魏建斌 等
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 季正松
科学发展观  
消费和谐论:面向科学发展观的消费理论 文启湘 等
理论经纬  
社会科学是生产力之母 俞宪忠

后发国的蛙跳型经济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黄先海
收入分配、市场规模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陈在余 等
CEPA对内地香港生产者服务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陈广汉 等
飞雁式家族制企业制度变迁 郭金喜
改革探索  
论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晓 亮

就业体制改革不应忽视内部劳动力市场 张凤林
区域城市“经营—管治”契合分析及其一体化制度安排 张国平 等
西部大开发  
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及其成长困境分析 冯 涛 等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回眸 赵 磊 等
科学发展观呼唤中国人本经济学研究 王晓林
经济学中的历史方法 安 岗

金融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述评 刘新华 等
资本市场  
基于资本市场理论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叶庆祥 等
书 评
 
管理“失败”的启示 郑英隆
新 观 察  
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 陈淼峰 等
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及其补偿 曹子坚
当前消费率讨论中的两个认识误区 许永兵 等
产业集群的组织特性及其政策含义 喻卫斌 等

经济期刊二:《经济地理》

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该刊主要反映我国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概述国外经济地理学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区域研究、城乡发展、产业布局、运输地理、旅游开发、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
编辑单位:《经济地理》编辑部
社  长:魏晓
主  编:陆大道

2005年第一期目录:

科学发展观的地理学透视 孟华 秦耀辰
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 潘玉君 武友德 明庆忠 饶允昌
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今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不同国家的生态系统占用 闵庆文 成升魁
喀斯特峡谷区民族心理意识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贵州花江峡谷地区为例 容丽 熊康宁
关于加快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陈国生 张东风
区域可持续发展监测的方法学研究 温宗国 张坤民 杜娟 杜斌 宋国君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 魏敏 李国平
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CEPA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启示 杨春
中国对非贸易时空分异研究 尹海伟 徐建刚 曾尊固 龙国英
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经济结构和经济布局的影响 王礼茂 方叶兵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空洞化的形成机理 韩军 李明珠 黄宁辉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 徐育才
广西特色经济分析与确认研究 李少游 王世称
城市竞争力:一个系统分析框架及其应用–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 周德群 樊群 钟卫东
SOM网络在福建省城市职能分类中的应用 吴聘奇 黄民生
大都市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黄勇 朱磊
辽西走廊组合城市研究 修春亮 赵映慧
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遥感分析–以厦门市为例 陈本清 徐涵秋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赵淑玲 丁登山
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以上海为例 李丽雅 刘君德 史卫东
环杭州湾地区农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发展研究 卫新 毛小报 王美青
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李志刚 刘传玉
基于GIS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衡南县谭子山镇紫色土综合治理试验区为例 谢树春 赵玲
两种目的农用地定级及其结果比较研究–以宜兴市为例 叶方 周生路 李爱军
城市住宅用地空间扩张机制与调控对策 刘红萍 杨钢桥
现代物流发展与港口区位合作博弈分析 董洁霜 范炳全 刘魏巍
服务业地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吕拉昌 阎小培
新世纪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孙根年
差异模型在旅游地规划发展中的运用 俞金国 王丽华 贾茹
长江沿线都市旅游的互动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 马勇 邓念梅 刘名俭
南岳旅游景观系统分析与调整优化 王迪云
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为例 李世泰 魏清泉 李庆志 宋彦华

2005年第二期目录: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陈百明 周小萍
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 季禾禾 周生路 冯昌中
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陈佑启 何英彬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类型确定方法研究–以烟台市为例 毛爱华
呼包银经济带建成西部一级重点开发区的构想 李仙
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基础与特点看西北区域经济合作调整 李开宇 李九全 曹小曙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李冬平 杨友孝
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比较研究 张可远 沉正平
广州市"北优"战略与白云区的发展研究 方中权
梯次移民:协调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葛深渭
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毛蒋兴 阎小培
土地利用的时空结构分异研究 张新长 潘琼 赵元
城市居民对居住区位的偏好及其区位选择的实证研究 郑思齐 符育明 刘洪玉
基于GIS的地价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北京市住宅地价为例 蒋芳 朱道林
城市地价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华文 范黎 吴群 彭补拙
基于港口经济的海岛型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以洋山港近域海岛为例 赵鹏军
我国大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姚士谋 陈振光 陈彩虹
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经济分析的观点优化城市规模 张忠国 吕斌
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 刘宇辉
基于污染损失率的连云港水环境污染功能价值损失研究 陈妙红 邹欣庆 韩凯 刘青松
基于整合理论的城市休闲发展研究 郑胜华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旅游客源预测模型–以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为例 朱晓华 杨秀春 蔡运龙
多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模式的引入–以丝绸之路为例 刘睿文 刘衡
历史文化古城的非利用价值评估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 许抄军 刘沛林 王良健 陈友龙
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 冯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梁留科 曹新向
黟县古村落海外旅游市场研究 卢松 陆林 徐茗
"壶口悖论":对黄河壶口瀑布开发方式的研究 安树伟
阳朔乡村旅游规模化开发探讨 李丰生
内城旅游项目开发初探–英国伯明翰国际会议中心区的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启示 张宏 杨新军 赵荣 张祖群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本土制度创新研究 潘彬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 孙淼 丁四保
海峡两岸大城市市辖区区级行政管理体制比较 马祖琦
基于网络嵌入性的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 蔡秀玲 林竞君
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周心琴 张小林

2005年第3期目录:

1 中国资源型区域与加工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山西与浙江两省为例 周鹏 3-7
2 试论区域发展中的区域形象价值 陆林,刘冰清 8-11
3 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 马勇,黄猛 12-15
4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沉山,安宇,戴先杰 16-20
5 湘西北县际边界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齐恒 21-23+28
6 格尔木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刘峰贵,周强,卓玛措 24-28
7 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 29-33+46
8 我国欠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形成与演化过程初步研究——河南省农村地域企业集群的调查与思考 樊新生,覃成林 34-37
9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地域特征分析 苗天青,朱传耿 38-42
10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及其路径选择 赵秋成 43-46
11 湖南省产业结构效益研究 何天祥,朱翔,邹雪纯 47-51
12 湖南产业发展动态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 王健康,张筱峰,胡跃红,乔立娟 52-56+65
13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东,勋 57-61
14 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彭寿清 62-65
15 省会城市中心性研究 俞勇军,陆玉麒 66-71
16 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的成长研究 沉静,陈烈 72-75+96
17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变迁与城际联系特征分析 李平华,于波 76-79
18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 王成金 80-82
19 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市场化差异研究 杨再高,陈来卿 83-86
20 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陈再齐,曹小曙,阎小培 87-92
21 山东省经济环境胁迫区划分研究 尹海伟,孔繁花 93-96
22 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李雪铭,李婉娜 97-100+104
23 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 李孝坤,韦杰 101-104
24 近10年来东北三省农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佘国强,陈佑启,姚艳敏,陈扬乐 105-110
25 江河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梅州模式”的评价、反思与对策 谢小康 111-114
26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流转的可行性探析 吴月芽 115-119+124
27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陆林,余凤龙 120-124
28 旅游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初探 吴志才 125-127
29 旅游开发的跨省际协作问题实证研究——建立“中国侗文化旅游圈”的开发设想 张河清 128-131
30 乡村民居旅馆的开发与经营初探──以桂林阳朔为例 谢雨萍,李肇荣 132-135
31 宁夏沙漠旅游的初步研究 米文宝,廖力君 136-139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件下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湖北九宫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胡静 140-143
33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吴新颖 144-146
34 关于当前旅游规划热的理性思考——评《旅游规划原理》 唐德彪 11

2005年第四期目录: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尺度问题 李小建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转向与区域发展 吕拉昌 魏也华
新经济地理学与复杂科学的区位选择模型 谢燮 杨开忠 刘安国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宋德勇 胡宝珠
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理论与经验模型验证 汪浩瀚
基于区域学习的企业竞争优势–基于1,639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与分析 周国红 陆立军
中国主要省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及投资取向 孟晓晨 刘洋 戴学珍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国际背景与中国意义 陈修颖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瓷砖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曾刚 文嫮
我国加入WTO后玩具行业竞争力分析 唐西游 李孟军
"五个统筹"与江苏五大发展战略研究 朱传耿 仇方道 孟召宜 孔令平 闫庆武
1990年以来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 吴莉娅 曹康 陈鹏 苏伟忠
海岛地区产业演替及资源基础分析–以舟山群岛为例 楼东 谷树忠 朱兵见 刘盛和
重庆主城区产业布局特征及调整研究 李庆
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 罗永乐 魏海涛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丁生喜 张宏岩 王晓鹏
对平原地区城市形态特征与结构及其规划对策的探讨 邵波 洪明
基于区位角度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皮永华 徐少君 潘文安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机制研究 路永忠 陈波翀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 贺正楚
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和城市化的关系 葛莹 姚士谋 冯学智 蒲英霞 卓勇良
广州市特色商业区支撑系统要素分析 林耿 李燕
城市地铁站口零售商业集聚类型划分的探讨–以广州为例 方向阳 陈忠暖
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民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空间扩展 李昌霞 柴彦威
代际可持续发展:基于艾奇沃斯方框图的分析 张慧芳 陶昆刚
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陈烈 赵波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 杨振 牛叔文 常慧丽 刘正广
基于生命机制概念的城市土地利用演化建模研究 罗平 耿继进 李满春 何素芳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初步探索–以浙江省嘉善县为例 赵哲远 沉晓春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发展状况分析 杨遴杰 陈祁晖 李刚 高永 陶晓龙
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黟县西递案例分析 梁栋栋 陆林
东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供需态势及对策研究 张郁 邓伟 杨建锋
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黄梅 李小兵 谭艺平
都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张永庆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 李丰生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三峡为例 刘名俭 黄猛
南洞庭湖湿地世界遗产特征及其申报战略 王保忠 何平 沉守云 安树青 王彩霞 石明旺 王保明
金华市旅游社会承载力研究 叶玮 胡希军 朱丽东 马永俊

2005年第五期目录:

从区域地理学到新区域主义:20世纪西方地理学区域主义的发展脉络 苗长虹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许月卿 贾秀丽
面向公共政策制定的区域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编制对我们的启示 谢惠芳 向俊波
基于动力机制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刘恒江 陈继祥
集群网络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嵊州领带生产企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李正卫 池仁勇 刘慧
地区引资的成本-效果分析与投资环境优化 周杰文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组织研究 祝影 杜德斌
外资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 陈丽蔷
城市腹地理论及腹地划分方法研究 陈联 蔡小峰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省区间比较–基于"五普"口径的修正 赵群毅 周一星 王茂军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地位提升过程分析及发展态势 曹传新 张全 董黎明
长春市"十一五"期间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培育研究 谷秀华
生态工业园及其规划设计探讨 李同升 韦亚权 周华
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泰来县为例 张雪萍 郭艳清 高梅香 周海瑛
基于GIS的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熊鹰 王克林
南京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李华生 徐瑞祥 高中贵 彭补拙
"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北路产业规划为例 韩增林 刘伟 王利
从航空国际网络看我国对外联系的空间演变 王成金 金凤君
基于换乘次数最少的城市公交网络最优路径算法 王建林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林耿 许学强
行政区经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瓶颈 刘涛
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及地域组织形式研究 陈顺 李诚固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甄江红 赵明 周瑞平 成舜
论主题公园的区域经济影响、建设与发展 李永文
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 王必达 赵伟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 姜怀宇 徐效坡 李铁立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邢珏珏 李业锦 赵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 周年兴 俞孔坚 李迪华
我国生态旅游者特征与激励因素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黎洁
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周国忠 张春丽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和开拓研究 陶卓民 卢亮
北京旅游在线服务满意度的供需差研究 路紫 李彦丽
天津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金丽
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 李玲 李娟文
郴州市水体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黄静波
绍兴的黄酒文化与旅游 骆高远 罗守忠 胡恩勤

2005年第6期目录:

1 新经济地理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 朱华友; 3-6+10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可持续性度量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 斯蔼;汤洁;王娟;李海毅; 7-10
3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杠杆原理与棋局战略 孙峰华;刘宝琛; 11-16
4 论港口与腹地经济一体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郎宇;黎鹏; 17-20+24
5 信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 杨晓霞; 21-24
6 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因、机制与战略 易开刚; 25-28
7 吉林省与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特点与趋势 张国坤;吴贞淑;赵玲; 29-32+41
8 江苏省沿江经济带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互动发展研究 李晓蕴;朱传耿;仇方道; 33-36
9 中部崛起与湖南的机遇和挑战 盛垒;杜德斌;钟辉华; 37-41
10 广东山区经济转型及其模式重构研究 李斌; 42-45
11 流域综合开发的湖北清江模式探析 李长安;王迪云;汪定国;梅惠; 46-49
12 GIS和引力多边形方法在公共设施服务域研究中的应用——以上海浦东新区综合医院为例 王远飞;张超; 50-53+59
13 杭州湾南岸滨海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李加林;许继琴;童亿勤;杨晓平;张殿发; 54-59
14 城市群落学: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 陈绍愿;张虹鸥;林建平;王娟; 60-63
15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 冯云廷; 64-66
16 城市化Logistic过程的阶段划分及其空间解释——对Northam曲线的修正与发展 陈彦光;周一星; 67-72
17 城市化的区域发展效应研究 谭雪兰;刘觉民;朱红梅;关欣; 73-76
18 我国都会经济区的形成及其界定 薛凤旋;郑艳婷; 77-83
19 都市区:长株潭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谢守红;宁越敏; 84-87
20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 王富喜;王仲智; 88-92
21 区域管治的新探索:厦泉漳城市联盟规划战略 刘克华;陈仲光; 93-96
22 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探——以大庆市肇州县为例 袁家冬;于宁; 97-101
23 广西城市经济分析与发展研究 李少游;林亮;张烈平; 102-105
24 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高建华; 106-109
25 我国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三农”问题 刘燕鹏;陈刚;李立贤; 110-113
26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熊宁;朱捷; 114-117
27 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 118-122
28 新型工业化与湖南产业结构调整 罗文;陈国生;杨丽萍; 123-125
29 广州市房地产业发育程度实证研究 李庄容;陈烈; 126-129
30 厦门市服务业发展特点与对策研究 陈月英;刘云刚; 130-133
31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设计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王利;韩增林;陈艳;张森; 134-136
32 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以黑龙江省阿城市为例 宋戈;王兰霞;方斌;王杨; 137-140+169
33 数量化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运用——以山西古塔为例 朱专法; 141-147
34 县域旅游资源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改良模型的应用研究——以海南省琼海市为例 肖星;刘睿文;杜莉; 148-153
35 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 汪德根;陆林;陈田;刘昌雪; 154-159
36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朱竑;谢涤湘;刘迎华; 160-164
37 都市农业旅游与都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为例 陈文君; 165-169
38 区域旅游规划产品开发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旅游规划为例 赵毅;蔡洁; 170-173
39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陈义彬; 174-177
40 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 潘丽丽; 178-182
41 经济地理第25卷(2005年)总目录 183-194

2005年第6期目录:

1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纪念《经济地理》创刊25周年 陆大道;陈汉欣; 3-4
2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推进我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健康发展 刘君德; 5-7+12
3 新世纪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及其愿景 陈汉欣; 8-12
4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赵伟;马瑞永; 13-17
5 中国区际分割的产业效率损失实证分析 朱顺林; 18-21
6 基于场理论的经济空间分析探讨 杨先卫;阎理; 22-24+38
7 区位模型在公共设施布局中的应用 陈忠暖;阎小培; 25-28
8 长三角经济区人力资本状况比较研究 孙景蔚;王焕祥; 29-33
9 梅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与开发 罗迎新; 34-38
10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李海刚; 39-42+71
11 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研究 楚天骄;宋韬; 43-47
12 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 陈忠祥; 48-51
13 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培育与产业体系重构研究 刘洋;刘毅; 52-56
14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渠爱雪; 57-61+67
15 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制鞋业的地方集群升级——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 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 62-67
16 武汉市食品连锁企业区位选择研究——以武汉双汇连锁公司的发展为例 齐晓迪;曾菊新; 68-71
17 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 林先扬;周春山; 72-75
18 循环经济型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以江阴市新桥镇为例 陈逸;黄贤金;张丽君;彭补拙; 76-79
19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循环经济发展——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臧淑英;李丹;韩冬冰; 80-84+107
20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殷毅;曾文; 85-89
21 内蒙古蒙中经济区大城市边缘带LUCC时空过程分析 巴雅尔;敖登高娃;王一谋; 90-93
22 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初探 刘华;钟炜;张建民;张文兴; 94-97
23 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 张志斌;张新红; 98-101
24 区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周小萍;陈百明;王秀芬; 102-107
25 城镇土地定级技术路线的探讨 吴宇哲;吴次芳; 108-112
26 穗港城市走廊城镇用地扩展类型分析 曹小曙;田文祝;郭庆铭; 113-115+119
27 广州市建设用地问题与对策 杨秀琴;阮伟致;江华; 116-119
28 中国农民市民化经济门槛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 唐根年;徐维祥;贾临宇;北岛滋;郑吉昌; 120-123
29 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及其与城市化耦合分析 梁艺桦;谷天锋; 124-129
30 农户过度放牧行为产生原因分析——来自黑河流域肃南县的农户调查 宁宝英;何元庆; 130-134
31 三峡库区开县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傅瓦利;谢德体; 135-138+146
32 论近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董杰;杨达源;王鹏;蒋晓伟; 139-141
33 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支付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省四个景区旅游者的实证分析 周玲强;程兴火;周天斌; 142-146
34 旅游形象认知的时间顺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的影响研究——以银川沙湖与榆林红碱淖为例 刘睿文;吴殿廷;肖星;雷引周; 147-152
35 基于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旅游化”——桂林案例 朱竑;贾莲莲; 153-157
36 e时代国际旅游企业区域型全球化市场分布及其启示 马梅; 158-161
37 河南省旅游资源地域组织研究 史本林;张卫星;郭志富; 162-165
38 河南省旅游市场分析及客源目标市场选择 邵筱叶;成升魁;李琛; 166-170
39 海峡旅游合作区的构建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马勇;卢桂芳; 171-174
40 发展资源短缺型省会城市旅游业的思考 周大庆; 175-178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6710.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经济学家 2005 1 → http://www.books51.com/671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