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专辑英文名: Mass in B minor
专辑中文名: B小调弥撒
艺术家: BACH 巴赫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Karl Richter, MBO, Tokyo Live, 1969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概述:

专辑介绍:
古乐洪流的源起——指挥家卡尔·李希特
蓝昌松

  如果要指出一位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古乐派指挥,可能有许多人会先想到贾第纳(John Elliot Gardiner),但是如果要举出一位专业于以非古乐乐团演奏古乐的指挥家,大家会想到谁呢?当然,这个位子只有卡尔·李希特(Karl Richter, 1926~1981)最适合。从目前“复古”当道的演奏风格而言,卡尔·李希特或许已经不再流行,但是当我们回头聆听他的诠释时,却会发现他的音乐中具有一种“复古派”无法取代的特质。
时代人引领潮流
  1926年生于德国普劳恩(Plauen)的卡尔·李希特,父亲是路德教会福音教士,所以他从小就在这股宗教熏陶之下成长(他的童年让人想到巴赫)。他小时候就是教会合唱团的团员,曾经与Ramin、Straube等几位乐长学习,1946年(20岁)就已经在莱比锡担任合唱团团长,1949年时更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
  1951年,卡尔·李希特移居慕尼黑,他在当地的慕尼黑音乐学院执教,稍后即获得教授一职并在圣马可教堂担任合唱指挥和管风琴师。同年李希特开始指挥’Heinrich-Schütz-Kreis’,该团体成立于二战后期,1954年更名为“慕尼黑巴赫合唱团”,并与之搭配新组建了慕尼黑巴赫管弦乐团。李希特和团员们在莱比锡举办了大量的音乐会,并定期在Ansbach的巴赫音乐节上演出。在很短的时间内,李希特就成功地将“他的”合唱团树立为巴伐利亚州又一个具有莱比锡音乐传统的大本营。
  进入60、70年代,通过唱片的发行和世界巡演的影响,合唱团逐渐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同时李希特也以他对巴赫的音乐的演绎及大键琴演奏家的身份而获得极高赞誉。1968年,他分别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成功的指挥了巴赫的两部伟大作品:《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在当时很少有人敢于染指巴赫这两部宏伟而复杂的作品,他的成功引起轰动。李希特指挥这两部曲子已经演出超过90次。多年以来,李希特和他的慕尼黑巴赫合唱乐团积累了大量的演出保留曲目,其中包括许茨、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雷格尔等人的合唱作品,并延伸至一些20世纪的作曲家。
  1981年2月,李希特因心脏病在德国慕尼黑逝世,时年54岁,这也导致了他与慕尼黑巴赫合唱团近30年合作的突然结束——在众多讣闻中,该合唱团被称为“卡尔·李希特手中真正的乐器”。
独一无二的巴赫权威
  作为指挥家,卡尔·李希特专长于演绎J·S·巴赫的作品。二战后非常流行以浪漫派的遗风演奏巴赫,面对战后蓬勃兴起的古乐运动(以仿古乐器演奏巴洛克音乐以力求原样再现),卡尔·李希特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率先提出完全不用于潮流的演奏风格,乐团仍使用现代乐器。李希特把精力主要用在研究巴赫音乐乐谱的内涵,准确把握每一个音型的表情及含义,在“神”而不是在“形”上去再现巴赫。比起之前的“浪漫派”及后来流行的“复古派”,卡尔·李希特只是顺着自己的兴趣来诠释,他不愿意以考证的资料来迷倒音乐众生,因为对他而言这些都是额外的。李希特以其严谨、准确的艺术风格征服了世界。
  “卡尔·李希特流”古乐在五○年代中期到七○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不过也因为他的演奏缺乏学术性的支持,在七○年代复古风潮大为流行时,马上遭受排挤(同辈的哈农库特则因为善于考据资料的运用而红透半边天)。对于这股“复古风”,卡尔·李希特认为“复古风潮矫正了浪漫派时期感情泛滥、思想偏颇的精神,它可以是一种净化作用,也可以是一种升华。”由此看来,他倾向反对19世纪大为流行的浪漫派乐风,但他却也不是非常赞成复古派,“我在演奏时,都是依靠瞬间的灵感来控制一切,开演前在后台排练,对站在台上的我而言,根本是多余的。”由此看来,卡尔·李希特中庸的诠释观点虽然来自内心对音乐的真诚,不过却也显得立足点不够坚定。
  卡尔·李希特的巴赫演奏并不是古乐型式,但是在他独到的见解之下,依然绽放着闪烁的光芒。他的巴赫没有什么艰深的理论或是考古依据,但是听来却依然具备权威性,一点学究味都没有,笔者认为这或许与他宗教家庭出身的背景有关吧?只要是出自于内心的虔诚,何必要求什么复古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现在流行的复古风不就是噱头、哗众曲宠了吗?)
  不过目前“懂得”欣赏卡尔·李希特诠释的巴赫的听众并不多,最邻近的国家只有日本一个(或许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这一点由他们在《唱片艺术》中大力推荐卡尔·李希特所录制的一系列巴赫合唱曲、管弦乐曲可以看出。他在“名曲名盘300”的巴赫部分获得过所有大型作品(即合唱曲、管弦乐曲)的首选,甚至于有的曲目是连续四届首选;“不灭名盘800”中,更是推荐卡尔·李希特诠释的《马太受难曲》为“不朽100”之一。
  但是英国《企鹅指南》呢?以最新版(99年冬季发行)来看,获得推荐——即不论获得几颗星——只有巴赫《马太受难曲》一首(而且还是低价版的二星半)。翻阅他的老东家DG以及Archiv国际版目录,也会发现卡尔·李希特的巴赫录音有许多已经悄悄消失了!记得前几年Teldec公司曾经整理出卡尔·李希特六○年代的许多录音发行,但是目前也已经很难寻觅到踪影。
  就如之前所说过的,卡尔·李希特的巴赫其实没有什么特别考究之处,但是只要你听过他的巴赫,并且与其他版本相比较,就会发现卡尔·李希特的巴赫有一种真诚的特质,这股真诚不是因为他的宗教背景而来,而是发自音乐中的真诚,比起古乐派的强调形式的诠释,他的音乐精神可能更加原汁原味。卡尔·李希特的巴赫曲曲动听,不论是目前还收集的到的《马太受难曲》(他一共录制过四次!),还是只有日本版的《管弦乐组曲》、《音乐奉献》,都具有这种特质。
  小提琴家米尔斯坦说过:“伟大的音乐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深奥。”有些人可能认为伟大的诠释一定要具备丰富的学术研究或是具有考古精神才得以说服听众,才叫作深奥。但是笔者认为,因为音乐是各式各样的,诠释者当然也有各种类型,一首曲子如果可以让欣赏者感到感动,就已经具备伟大的条件;这个道理在诠释者方面也是一样的,只要演奏出来的音乐可以感动听众,这位演奏家就可以称为伟大了,何必在乎他根据哪个理论呢?或许时代的洪流已经将卡尔·李希特淹没,但是他真诚的诠释却依然深深埋藏在听众内心,感动每一位听众。
(整理)
———————————————————————————————————————
卡尔·李希特总共留下了四个《B小调弥撒》的录音:大家最常见到的是61年的第一次录音;第二次是由Melodya发行的68年原苏联现场;1969年一口气就录了两个,最后一次还留下了视频资料;这里发布的是第三次的东京现场录音。
新年伊始,马甲借壳上市

Bruckner: Symphony No.8 (Knappertsbusch, MPO, 1963)

Debussy: The complete works for piano (Gieseking)
专辑曲目:
Disc 1
1-3: Kyrie
4-12: Gloria
Disc 2
1-9: Credo
10-13: Sanctus
14-16: Agnus Dei


标签: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books51.com/764804.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BACH 巴赫 -B小调弥撒 Mass in B minor Karl Richter MBO Tokyo Live 1969[APE] → https://www.books51.com/7648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