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ss Jansons 马里斯·杨颂斯 -拉赫曼尼洛夫交响曲全集 Rachmaninov 3 Symphonies 4 PianoConcertos 6CD(1月22日更新完毕)
文章类别:
- 20 1 月, 2023
- 0 条评论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专辑英文名: Rachmaninov 3 Symphonies & 4 PianoConcertos
专辑中文名: 拉赫曼尼洛夫交响曲全集
艺术家: Mariss Jansons(马里斯·杨颂斯)
版本: 6CD(1月22日更新完毕)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概述:
http://bbs.esong.cn/UploadFile/2005-4/200549185823618.jpg
专辑介绍:
拉赫曼尼洛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着名作品。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生于俄罗斯的谢苗诺沃;1943年卒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弗利希尔斯,他是19世纪后期多彩多姿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他的音乐悠长、宽广,每每充满了无言忧郁的旋律,他的每一部不朽的作品都表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才华。他的四部钢琴协奏曲和三部交响曲是浪漫派曲目中永存的作品。
拉赫曼尼洛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古今钢琴协奏曲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首,自其诞生后,许多钢琴家都以此作为登上演奏技艺高峰的象征,也因此会出现如电影“shine”中那样真实的情节,而这首协奏曲也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90年代最新的热门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富贵家庭,二十岁就一举成名。在音乐史上,像他这样顺利的音乐家是少见的。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政治上并不是守旧派,同当时的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他对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处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
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 有着阴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 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春潮》则充满青春气息,活泼向上,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渴望。
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这一时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
拉赫玛尼诺夫(SergerVasil’yevichRakmaninov)主要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作品旋律性突出,和声与复调织体饱满,表现手法基本上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品有《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升C小调前奏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钢琴独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有交响诗《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着名作品。九十年代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经瑞典定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拉赫玛尼诺夫(SergerVasil’yevichRakmaninov)生平
1873愚人节出生在俄国的诺夫果罗德附近奥乃基的瑟基(Semyonovo)
1882全家迁至圣彼得堡(圣Petersburg)
1885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莫斯科保存性的)学习,师从兹韦列夫和阿伦斯基
1888调动至莫斯科音乐学院高中
1892毕业
1895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
1899四月在伦敦女王大厅(皇后门厅)初次登场亮相表演引起关注
1901与他的堂妹NatalyaSatina喜结良缘
1903第一个女儿Irina出声
1909第一次美国巡回演出
1914南俄罗斯巡回音乐会演出
1917离开俄国去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
1918开始定居美国纽约
1921在美国购买了居住地
1924女儿Irina宣布与王子PyotrVolknosky订婚
1931写信给纽约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批评当时苏联政治
1943.2月17日最后的音乐会
1943.3月28日在比弗利山庄(BeverlyHills)逝世
俄罗斯一地继柴可夫斯基及五人团后,出现了两位生涯曾经一度交迭的作曲家:1872年1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1873年4月1日出生于诺夫果罗德附近奥乃基的谢尔盖·拉赫曼尼洛夫。拉赫曼尼洛夫(SergeiRachmaninovl873-194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1873年生于俄国诺夫戈罗省奥涅格。父为地主,家庭富有。4岁开始学钢琴,1883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作曲。所作钢琴曲集《幻想小品集》中的第二曲《升C小调前奏曲》获得好评。1893年为悼念柴科夫斯基去世,创作钢琴三重奏曲《纪念伟大的艺术家》。因其《第一交响曲》被抨击:“不成功之作品”导致数年抑郁卧病。后创作《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获得成功,成为世界性作曲家。1909年初次访美,留下良好印象,其后数度赴美献艺,均获成功。1917年俄国革命后,拉赫曼尼洛夫流亡瑞士,于1918年定居美国,从事创作与钢琴演奏活动,此间还担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
拉赫曼尼洛夫自从1901年撰写了C小调钢琴协奏曲之后,终其一生,风格始终不变;一般爱乐者激赏他的音乐,但是对世界各地的音乐专业人士来说,他却是创作界的无名小卒,只会低伏在柴可夫斯基墓前号哭乞怜而已。人们话锋转到俄罗斯音乐人士,总是把眼光集中在1920年代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普罗科菲耶夫,来自东方的一颗彗星,钢铁时代的作曲家,乐坛上的立体主义者。普罗科菲耶夫既去,自然就由肖斯塔科维奇作为他的衣钵传人。
拉赫曼尼洛夫毕业作品是独幕歌剧《阿列科》,深获柴可夫斯基欣赏。这两位大作曲家有颇多相似之初,或许柴可夫斯基是把拉赫曼尼洛夫视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两者同样借着德国乐式发抒其俄罗斯式忧郁伤怀的作曲家。拉赫曼尼洛夫终其一生悠游于全然传统的架构中,即感心满意足矣。
拉赫曼尼洛夫的职业生涯进度迟缓。他偶或授课、演奏,于1892年创作了名闻遐迩的升C小调前奏曲,于1895年完成了D小调交响曲,并于1897年前赴圣彼得堡观赏初演。然而这阙交响曲简直就是一场大浩劫。如果说风评是贬多于褒也还罢了,问题是所有人异口同声对它交相责难。经此打击,拉赫曼尼洛夫的自信全丧,内心挣扎好一阵子,曾有三年的时间几乎一个音符也写不出来。最后他前往莫斯科咨询专家尼可莱·达尔医师的意见,后者以心理分析,加上催眠和自我暗示为他治疗。如此的治疗果然奏效。拉赫曼尼洛夫着手他的C小调协奏曲,并于1901年脱稿,至今仍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创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俨然已是着作等身的作曲家了,先后完成了三首协奏曲、两首交响曲(E小调的第二号受爱乐者欢迎的程度历久不衰)、交响诗《死岛》,以及为数颇多的歌曲和钢琴作品。他的钢琴作品总是根据其与众不同的手法特点创作而成,每一首都极为艰深晦涩,需要涵盖极广的掌幅;匠心独具,却不耽溺于李斯特式耀眼的藻饰。就整体而言,他的钢琴作品别别出心裁,纵然从十九世纪浪漫乐派处所学不多,却是这个庞大家族中的一分子,并带着浓郁的俄罗斯风味。
1917年革命结束后不久,拉赫曼尼洛夫即永远踏出俄罗斯国门,远避瑞士,以钢琴巨匠身分在新天地展开新生活。此时年届45岁的他,演奏曲目几乎清一色是自己的作品。他的指挥技巧卓有声誉,并且身为皇家剧院和莫斯科交响乐团的重要指挥家。曾有几个美国乐团急欲收拢他,他却婉拒之,决意专心致力于钢琴琴艺。这个选择或许是明智,因为他确实是音乐史上难得一见的钢琴奇葩。1935年他在美国永久定居。当然,在他这几年不断开演奏会同时,创作也无时或辍。重要作品有钢琴协奏曲第四号(1926)、供钢琴独奏的《科列里主题变奏曲》(1931)、《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1934)、第三号交响曲(1934)、《交响舞曲》(1940)。
拉赫曼尼洛夫的作品始终高踞演奏曲目上,未有下跌的记录,与斯克里亚宾恰成鲜明对比。因为后者早期的钢琴作品虽博享声名,其《圣诗》和《狂喜之诗》也偶或有人演奏,但是若论真正在曲目上立足,却始终差了一段距离。尽管演奏拉赫曼尼洛夫作品的演奏者很多,但是拉氏却始终与批评家的赞誉绝缘。他是一位以十九世纪音乐为典范而能面不改色的作曲家,难怪学者、历史家、专业人士和引领时代品味风骚的人士要冷落他了。拉赫曼尼洛夫起初以“未能步莫索尔斯基后尘”而见责,到后来竟演变成“他未能有塔涅耶夫或梅特纳个人韵致”的惊人之语。
拉赫曼尼洛夫音乐的精义应该在此:他能在一定的限制中游刃有余,运行无阻,而且仍不失其独特性。像一般作曲大师一样,我们只要品味过其作品中的几个小节,就能辨认出是他的风格(梅特纳及塔涅耶夫势必通不过这种试验)。或许拉赫曼尼洛夫对二十世纪的形式或和声一无贡献,但是他确实像柴可夫斯基一样,以其高度个人倾向的音乐,使旧有形式更显得多彩多姿;另外他也是当代优秀旋律家之一。他的旋律并不像《格洛夫音乐大辞典》作者形容的那幺悲悒伤怀——比之柴可夫斯基或马勒,拉氏的伤怀特质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他之所以被推许为伤怀作曲家,全是后继者造成的假象:那些随波逐流的小作曲家承命撰写通俗曲或电影配乐,无端让拉赫曼尼洛夫遭遇了触犯禁忌的灾厄。
硬指拉赫曼尼洛夫音乐全然超越民族音乐领域,也有不真确处。强烈的俄罗斯特质,是拉赫曼尼洛夫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他迷人之所在。至于追究是否具有民族风味,抑或“属于自己的时代”,则偏离了正题。许多“属于自己的时代”作品,都被丢到陈年纸堆中了,况且每个时代里,总也不乏缅怀过去,而非瞻望未来的杰出作品出现。重要的是该作曲家到底有多少独到心得,他如何表现自己,及他的乐念是否强而有力。就这几方面而言,拉赫曼尼洛夫确实是强过大部分作曲家。
的确,他的乐念未有伟大作曲家放诸四海皆准的共通性;他在情绪上(技巧上亦同)倾向前后重复,不过其乐念本身却不失妥当和力量——半世纪以来沉潜于其中的爱乐者足可证明此点——旋律出于肺腑,让人油然而生欣赏之情。人们尝谓布梭尼的才具十倍于拉赫曼尼洛夫,弹奏起钢琴来也比后者兴味盎然;但是最后真正能巍然独存的,仍是拉赫曼尼洛夫的音乐,布梭尼的音乐反而快被淹没殆尽了。理由在于拉赫曼尼洛夫把自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布梭尼却是把从巴赫到李斯特这一段期间内的每位大师重新表达了一遍。拉赫曼尼洛夫寿虽不永,却留下了不朽的乐曲——倘非他确实言之有物,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
拉赫曼尼洛夫的钢琴演奏也值得在此一书,因为他跻身于这个钢琴演奏菁英迭出时代,成为其中杰出的三、四位钢琴巨人之一;在巨匠殒落前,始终活跃在大众面前。他的一切条件天生俱足——这在所有伟大钢琴家里几乎没有例外。拉赫曼尼洛夫很早即是音乐院的得意弟子,前途无可限量。理由并不在于他有异于常人的手指,而是在于他几乎无所不能:作曲、指挥及成功的视奏、移调。他不仅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记忆力之佳,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
拉赫曼尼洛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古今钢琴协奏曲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首,自其诞生后,许多钢琴家都以此作为登上演奏技艺高峰的象征,也因此会出现如电影“shine”中那样真实的情节,而这首协奏曲也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90年代最新的热门曲目。
在Rachmaninoff的一生中和他去世后的几十年中,他被看待为一个不寻常的人,一个19世纪风格的代表,这是因为他的音乐总是表达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不易忘怀的,忧郁的,富含激情的,温和的,等种种特质。但是经常我们能够发现所有的这些情感之间的冲突在其伟大作品的最终都会随之消退。例如,第二交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及最后的告别作品交响舞曲会给人们一种美好的获得胜利的喜悦和信心。
对有些人来说,倾听RACHAMANINOFF似乎是一种对压抑和对悲痛的无结果探索,这是因为作曲家本身人格的复杂性。几乎所有的他主要作品都蕴涵罗马天主教的关于“最后的审判日”的宗教概念,因为听者总会在聆听他的音乐时候感受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总会在他的作品终曲中把自己的情感升华到对死亡的绝望忘却和对生命的肯定。
欣赏RACHAMINOFF的音乐就是去理解作曲家自己的灵魂。当他作曲的时候,他完全的把他自己的情感、精神倾注在作品之中。在第一交响曲1897在莫斯科的首演失败之后,他变得极为的压抑,以至于要到催眠师NikolaiDahl博士那儿接受治疗。Dahl博士像在重复圣歌一样重复的对这个被遗弃的作曲家说,”你会开始写你的协奏曲的,你会用你的天赋继续创作的,这个协奏曲将会有卓越的质量厰。”这些治疗的结果就是作曲家从严重的压抑巨痛中苏醒,然后创作了这部最直接最美丽的作品——第二钢琴协奏曲。然后,在第二个乐章中,音乐虽然给人一种温柔,而又热情洋溢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并没有完全克服他的忧郁。
欣赏任何一个RACHAMANINOFF的作品,你都会感觉到,他的作品是这样的超然,然而这些作品又是这样的体现了个人的情感。RACHAMANINOFF的作曲风格是从19世纪晚期的浪漫主义时期衍生出来的,这种音乐风格由MENDELSSOHN,SCHUMANN和LISZT发展成熟,又由布拉姆斯,DVORAK和RACHAMINOFF的导师TCHAIKOVSKY继承下来了。就像TCHAIKOVSKY一样,RACHMANINOFF写的音乐是彻头彻尾的俄罗斯风格,灌注了很多感情冲突和渴望。
第一次世界大站使欧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段时期,RACHAMINOFF,就像很多其他的音乐家,流亡到了国外,而且再也没有回到他所深爱的祖国。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新的音乐风格也开始形成了。作曲家,如SIBLIUS,VAUGHANWILLIANS和ELGAR,开始把浪漫主义音乐的语言转化成风格鲜明的20世纪新浪漫主义的风格,这种风格结合了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实验性的管弦乐作曲和主旋律。在法国,印象派作曲家DEBUSSY和解开结合早期圣徒-SAENS的风格创作出了不朽的音画系列音乐作品。这段时期,出自现代派作曲家,如STRAVISKY,SCHOENBERG,和BARTOK,的作品也日渐流行。他们在音乐中采用的激进主义的风格,探索无调性和多调性的极限。这种新的创作风格在STRAVINSKY的春之祭(LESACREDUPRINTEMPS)中得到很明显的体现。这部作品在法国巴黎1913年的首演马上在音乐厅造成了一场骚乱。
但是,RACHMANINOFF没有顺应这种潮流,相反的,他继续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当然,没有人会指责说他的作品没有任何变化或成熟化。他的创作成熟化可以明显的从他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看得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他18岁的时候创作的,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熟练的作曲家了。然后,RACHMANINOFF经常不可避免的看到他的音乐被所谓的音乐品味的代表们——那些评论家们——所讥笑。他被人们讽刺为19世纪风格的遗老,被评论为只会创作炫耀钢琴家技术的音乐,而在旋律上非常机械化,空虚,过于滥情。事实上,1954年的所谓”权威”音乐词典把Rachmaninoff作品看作是”极度缺乏创见的厖结构上单调无变化的”以及”造作和过分热情的”。在所有这些批评中,有一个预言说到,Rachmaninoff的一些作品在他活着的时候所得到的巨大成功是不太可能延续的,音乐家永远不会喜欢他的作品。
事实上,那是非常讽刺的,Rachmaninoff——一个热爱着沙皇的俄国贵族居然选择 了流亡生活,而不是选择继续在苏联生活下去——所以被评论家们所憎恨和忽视,而被民 众永久地爱戴与拥护。Rachmaninoff音乐会的门票经常是销售一空的,他作品在被演奏的 时候独奏者和乐队也是他的忠实听众。
真的是很幸运,我们仍旧可以听到Rachmaninoff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珍贵录音。包括演奏自己的作品以及诸如肖邦、贝多芬和李斯特的等等作品。他所有的录音——在他生前就卖得很好——由RCA胜利者公司发行的10CD套装(09026-61265-2)呈现给我们。这套全集不仅有他的RCA红色标签系列的录音,甚至还有更早期录音的版本。
Rachmaninoff1943在加利福尼亚的BeverlyHills逝世。在他生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指挥家和音乐会钢琴演奏家总是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宴请。然而,他的小小心愿——他的作品被历史所记住,显得非常短暂和琐碎。但是,由于他的作品蕴含着诸多天赋,在他死后的十年里,Rachmaninoff的声誉随着他作为一个创新的作曲家而日益增长,主要是通过他的崇拜者的努力。诸如,奥曼迪(EugeneOrmandy),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Stokowski),霍洛维茨(VladimirHorowitz),DimitriMitropoulos,阿格里希(MarthaArgerich),Jean-YvesThibaudet,简森(MarissJansons),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拉雷多(RuthLaredo),阿什肯纳齐(VladimirAshkenazy)和普列文(AndrePrevin),还有很多数不清的其他人。年复一年,人们变得仅仅只用耳朵去欣赏他的唱片,这个事实并不是对19世纪的一种毫无希望的,荒废的,二流的重返现象,但的确在他那个时代之前的人们和他们心灵深处的交流是真诚地,美好地而且有力地,而不是为了跟上时代而出卖他们的灵魂.。
如果你还从未听过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那么,当你去听的时候你的耳朵和灵魂将会非常有福份。事实上,我非常羡慕那些初次聆听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音乐的人们所感受到的激情与天赋。
杨颂斯:
http://bbs.esong.cn/UploadFile/2005-4/200541012212106.jpg
指挥不仅包括精确地指明速度、力度和分句法,也包含作好细致的准备以保证取得正确的平衡,并充分表达作曲者的意图。
指挥家是诠释者,他必须是一个完美的音乐家,对于总谱的每一个细节有深入的理解,并具有把这种理解传达给他人的能力。从而把乐曲塑造成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整体,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
指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指挥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一个乐队或合唱队,在不同的指挥率领下,其表演风格往往有显着变化。即使同一首乐曲,经不同指挥家的精心处理,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扬松斯(Mariss Jansons),1943年出生在拉脱维亚里加(Riga),前苏联指挥家扬松斯·阿尔维德(ArvidJansons,1914~1984)的儿子。指挥热情洋溢,具有斯拉夫民族特色,擅长表演俄罗斯古典乐曲与现代作品。
大概很少指挥像他一样,从小是在歌剧院里长大的。他的父亲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而母亲就是这家歌剧院的头牌歌手。从小,歌剧院后台就是他的游戏场所,除了在歌剧院玩耍之外,父母也安排他上特别的音乐班,学习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他9岁时,父亲在列宁格勒爱乐谋得指挥的职位。五年后,就把杨颂斯接到那里,进入列宁格勒音乐院求学。在那里,他除了小提琴外,又多学了钢琴与指挥。
一直到他毕业这段期间,他所接受的都是俄式音乐教育。1969-1972年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出国到维也纳随名师HansSwarowsky习指挥。在这期间,他又有机会到萨尔斯堡随卡拉杨工作。1971年,他赢得卡拉杨大赛首奖。当时任列宁格勒爱乐的名指挥穆拉汶斯基(EvgenyMravinsky)欣赏他的才华,在1973年邀请他回到列宁格勒爱乐担任副指挥。一直到了1985年,他才被聘为常任副指挥。
1973年,Jansons被任命了圣彼得斯堡Philharmonic乐队音乐指挥。1979年,他被任命了奥斯陆Philharmonic乐队的音乐指挥,。1992年,Jansons被命名了伦敦Philharmonic乐队的主要特邀指挥。在1997年3月,他被任命了匹兹堡交响乐乐队的音乐指挥。
开始在2004年9月,Jansons是sucessor对Riccardo?Chailly作为阿姆斯特丹Concertgebouw乐队首要指挥。
两年前,指挥家马里斯.杨颂斯宣布在2003-04年乐季离开美国的匹兹堡交响乐团。七年前,他接替罗林?马泽尔担任这个乐团的音乐总监。在任内,他带领乐团进行了七次瞩目的国际巡回演出,包括两次亚洲、一次南美、四次欧洲的巡演。杨颂斯目前担任德国的巴伐利亚广播乐团的音乐总监。他离开匹兹堡,是为了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新职位——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音乐总监。
歌剧院里正在彩排「卡门」。当荷西一把搂住卡门,正要有所动作时,突然一声童稚尖叫响起:「住手!别碰她,她是我妈妈。」全场一片愕然,随即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正在台下玩耍的小杨颂斯以为有人要欺负妈妈,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喊了出来。
直到现在,杨颂斯回想起这段令人脸红的童年往事,都还禁不住笑起来。谁也没想到,小时候每天在歌剧院玩耍的小男孩,长大之后竟然是巡回世界演出,知名的指挥家。
亲切毫无明星架式
我第一次与杨颂斯(MarissJansons)接触是在听Chandos的唱片时。当时,他与奥斯陆爱乐合作录制整套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后来,我看到他与圣彼得堡爱乐(原列宁格勒爱乐,苏联解体后回复原来名称)合作的萧士塔高维契「列宁格勒交响曲」获得荷兰的爱迪生唱片奖。再来,英国企鹅唱片指南又给了他的德弗札克第五号交响曲及奥乃格(A.Honegger)第二、三号交响曲(皆与奥斯陆爱乐合录)三星带花评等。1994年10月,我到日本东京听他指挥圣彼得堡爱乐的演奏,同时也访问了他。
这位51岁就当上祖父的指挥丝毫没有盛气凌人的明星架式,回答问题时也不会尽讲些门面话。他给人的感觉是很亲切,很随和,容易亲近。1943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Riga)的他,在气质上与西方的指挥有相当的差异。一般西方指挥习惯于接受媒体的包装,习惯于在镜头上露脸,因此总是掩不住会流露出些许做作。而他却是一坐下来就与我们聊了起来,没有什么隔阂。
大概很少指挥像他一样,从小是在歌剧院里长大的。我记得杨颂斯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而母亲就是这家歌剧院的头牌歌手。从小,歌剧院后台就是他的游戏场所,歌剧院里的叔叔伯伯阿姨们都是他的安亲班褓母。除了在歌剧院玩耍之外,父母也安排他上特别的音乐班,学习小提琴与中提琴。在他9岁时,父亲在列宁格勒爱乐谋得指挥的职位。五年后,就把杨颂斯接到那里,进入列宁格勒音乐院求学。在那里,他除了小提琴外,又多学了钢琴与指挥。
一直到他毕业这段期间,他所接受的都是俄式音乐教育。1969-1972年间,他获得一笔奖学金,出国到维也纳随名师HansSwarowsky习指挥。在这期间,他又有机会到萨尔斯堡随卡拉杨工作。1971年,他赢得卡拉杨大赛首奖。当时任列宁格勒爱乐的名指挥穆拉汶斯基(EvgenyMravinsky)欣赏他的才华,在1973年邀请他回到列宁格勒爱乐担任副指挥。一直到了1985年,他才被聘为常任副指挥。这个职位他一直保持到现在。
当杨颂斯碰上奥斯陆
虽然与小泽征尔一样赢得了卡拉杨大赛,不过杨颂斯的境遇并不如小泽征尔。小泽一帆风顺,执掌美国最富盛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在西方世界建立起东方指挥的神秘旋风,并且在唱片录音上获得大厂青睐。此外,他还获得卡拉杨强力支持。与此同时,苏联还是被阻隔于西方世界之外,杨颂斯的名声只在同行中知名,并未遍及一般乐迷。1979年,他做了一个突破性的决定,担任挪威奥斯陆爱乐的音乐总监。这个决定让他的触角伸到西方乐迷身上,原本在国际上默默无名的奥斯陆爱乐经过杨颂斯的几年训练,很快的就在1982年与1983年以葛利格与萧士塔高维契二张唱片获得挪威的Grammy奖与乐评人奖。1984年一月,杨颂斯与奥斯陆爱乐替Chandos唱片录下了柴可夫斯基第六号交响曲,终于打响了杨颂斯以及奥斯陆爱乐的名号。Chandos唱片公司见杨颂斯与奥斯陆爱乐深富潜力,打铁趁热的在同年11月录下第四号,接着又在1985年、1986年陆续完成全部六首交响曲以及曼弗雷交响曲、意大利绮想曲。这六首交响曲在英国以及世界其它地方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杨颂斯的名声好似一夕之间出现在爱乐者前面。当时,杨颂斯已经43岁了。
43岁是杨颂斯的幸运年,那年,EMI唱片公司与他签下了专属艺人合约。杨颂斯没有漏气,他与EMI合作的第一张唱片萧士塔高维契「列宁格勒交响曲」在1988年发行,隔年立刻赢得荷兰的爱迪生唱片大奖。从此,透过国际性唱片公司的运作,杨颂斯声誉日隆,带领着奥斯陆爱乐与圣彼得堡爱乐做世界性巡回演出。1991年,EMI见杨颂斯仍受乐迷欢迎,又与他续专属约迄今。
以前,在Chandos唱片的说明上,经常可以看到杨颂斯那略带稚气的笑容。而在EMI唱片上,仍然可以看到他这种让人想亲近的笑容。1994年我访问他时,虽然他比照片上还来得成熟,但是这种友善的笑容仍然留在他脸上。难怪奥斯陆人喜欢他,媒体也称他为「奥斯陆的大师」。这种受欢迎的程度与以前马捷尔与维也纳爱乐水火不容的情况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杨颂斯自己喜欢奥斯陆吗?奥斯陆是让他发迹的地方,这里的人对他又这么友善,杨颂斯已经把这里当成他的家了。奥斯陆爱乐的经理TrondOkkelmo说:「虽然他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还是想回到奥斯陆。他在这里感到安全,他也知道而这里的人们爱他。这里提供他实验与冒险的空间。」
奥斯陆爱乐并不是世界级的乐团,如果有一天杨颂斯有机会担任更着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会弃奥斯陆爱乐而去吗?这是个很尖锐的问题杨颂斯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要去一个更有名的乐团,我必须确定那里能够给我像在奥斯陆一样的快乐。假若您的主要动机只是让自己更出名,那你只是为了你的事业去做选择而已。你知道要付出什么代价吗?难道你只是为了到一个更大的城市就放弃艺术上的满足感与快乐吗?不用说,这是我必须提出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必须做抉择,我有自己的乐团,能够得到快乐;我也能够指挥其它的好乐团。我已经拥有我所要的东西。」看过这段话,您会发现杨颂斯的确是一个念旧的人。
录音曲目宽广
如果您要了解一位指挥,除了以上一些有关他本身的背景资料之外,您必须还要去他的唱片里去寻找他。除了整套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外,杨颂斯的录音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他录萧士塔高维契、拉赫曼尼诺夫等俄国作曲家的交响曲,也录奥乃格、圣桑、白辽士等法国作曲家的交响曲。此外,东欧的德弗札克交响曲以及南欧巴尔托克的作品也录。当然,身处北欧,葛利格与西贝流士的作品是免不了的。而在现场音乐会上,除了拿手的俄国音乐之外,他还安排德国作曲家像理查德.史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从这些唱片上听起来,杨颂斯不仅善于诠释拉赫曼尼诺夫的浪漫,也可以把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野性激发出来。而他的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我在现场与唱片上都听过,但是感觉却大为不同。在现场是由圣彼得堡爱乐演奏,而唱片上是由奥斯录爱乐录制。我记得现场雄浑粗犷的气势与深沉情感比唱片上奥斯陆的抒情优美要让我感动多了。而他所录的奥乃格交响曲让我想起上次与康泽尔闲谈时他告诉我的一件事:「布拉姆斯在听过蒙都等人演奏的法国弦乐四重奏之后,认为法国人才懂得诠释他的音乐。」布拉姆斯的意思是法国人把他音乐里抒情的部份诠释得很好,德国人大部分则演奏得太沉重。我的意思是:杨颂斯把法国音乐营造音色的特长以及活泼、有力的个性掌控得很好。对于长居寒冷、阳光并不耀眼地带的指挥而言,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颂斯从小在歌剧院玩耍长大,怎么没见他录过歌剧呢?这是我的疑问。我听说他在圣彼得堡的基洛夫歌剧院指挥「卡门」,也在韦尔斯国家歌剧院指挥「波西米亚人」。真有意思,他竟然不是选择俄国歌剧。或许,与他指挥交响乐一样,他不想让自己被定位在俄国的狭隘范围里。毕竟,他是属于全世界的。
EMI在2006年前完成扬颂斯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的录音 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出现新面孔——杨松斯首度执棒
根据往年的惯例,05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刚刚落下帷幕,奥地利国家广播公司便迅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宣布了明年音乐会的年度指挥人选。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将由一个新面孔——MarissJansons(马里斯·杨松斯)执棒!这将是这位出生在拉脱维亚的指挥大师首度出现在元旦金色大厅的指挥台上。
这位目前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指挥家虽已年届六旬,但依然要比前几届新年音乐会的常客,如马泽尔、穆蒂、哈农库特、梅塔、小泽征尔等年轻不少。杨松斯堪称是目前知名指挥大师中的“少壮派”,唯一可与他平起平坐的也只有柏林爱乐总监西蒙·拉特尔。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在德奥以及俄罗斯作品的诠释水准上,杨松斯似乎具有更深厚的艺术功力。所以此番杨松斯入主2006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应该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好消息,毕竟大家都希望在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能出现新的面孔。更何况杨松斯近几年在国际乐坛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他会给听众带来怎样风格的施特劳斯家族舞曲,颇为令人期待。回顾以往,梅塔、穆蒂、哈农库特以及小泽征尔在各自第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经历中,均有上佳表现,希望杨松斯也能维持这个“传统”!
专辑曲目:
1. Concerto for Piano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 by Sergei Rachmaninov
2. Concerto for Piano no 2 in C minor, Op. 18 by Sergei Rachmaninov
3. Concerto for Piano no 3 in D minor, Op. 30 by Sergei Rachmaninov
4. Concerto for Piano no 4 in G minor, Op. 40 by Sergei Rachmaninov
5. Symphony no 1 in D minor, Op. 13 by Sergei Rachmaninov
6.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by Sergei Rachmaninov
7. Symphony no 3 in A minor, Op. 44 by Sergei Rachmaninov
8. Isle of the Dead, Op. 29 by Sergei Rachmaninov
9. Symphonic Dances, Op. 45 by Sergei Rachmaninov
10.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 43 by Sergei Rachmaninov
11. Scherzo for Orchestra in D minor by Sergei Rachmaninov
12. Concerto for Pian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by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3. Songs (14), Op. 34: no 14, Vocalise by Sergei Rachmaninov
感谢APE音乐交流发布组英雄无敌(LIFE)发布,由cba255编辑~
本资源下载转自APE音乐交流论坛,详细情况请查看http://www.ape-music.net/bbs/dispbbs.asp?b…9&page=1
在电骡资源区和FTP区发布后我们会在一星期内更新,敬请关注
同类文章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books51.com/764067.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Mariss Jansons 马里斯·杨颂斯 -拉赫曼尼洛夫交响曲全集 Rachmaninov 3 Symphonies 4 PianoConcertos 6CD(1月22日更新完毕) → https://www.books51.com/764067.html |
上一篇: Napalm Death -Death By Manipulation[MP3!]
下一篇: 李翊君 -李翊君的情歌2海枯石烂192KVBR[MP3!]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