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吧( 2017 )

剧情概述:
普通的一个白天,11个普通人被困在一个简陋的酒吧里。里面有老板厨子,有熟客,有偶然进去寻找充电器的陌生人。但是突然之间,大家发现出去的人就要被杀死,而酒吧内部也渐渐危机四伏

(人评价)
导演 :
演员:
类型:
制片国家/地区:
年份:


会员福利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books51.com/2928.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酒吧 / El bar | 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布兰卡·苏亚雷斯 (2017) → https://www.books51.com/29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仅有 1 条评论

  1. books51
    2017/09/11

    《酒吧》

    导演阿莱克斯很高产,拍了不少悬疑惊悚片,但是口碑和反响很少炸裂——
    反倒是偶尔为之的剧情片,为他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

    看完全片,《酒吧》显然没有那么出色。
    但在幽闭空间内惊悚的表现方式,戏剧冲突的设置,空间的转换及人物关系的手法上,都是教科书级别
    导演将所有的演员关在一个狭小的酒吧内。

    100分钟的电影,在这个狭小空间里要制造出各种好看,各种人性冲突。
    女主布兰卡·苏亚雷斯,低配版的安妮·海瑟薇。

    电影中脱衣抹油进下水道的那段戏,让我们看到了西班牙演员的自我修养
    这段戏单独拿出来看十遍都不为过。

    开撸。
    西班牙马德里一个普通的早晨,人们跟往常一样该吃吃该喝喝,一个不起眼的街边酒吧,聚集了11个普通人。
    一位熟客吃完早餐推门而出,突然遭到枪杀。

    好心出门救人的清洁工也被秒,街上行人四散而逃,酒吧内的人则不敢出门。

    观望之际,大家突然发觉之前有一个去厕所的人还未出来,打开门发现他已经死在厕所,中毒状
    出门被击毙,酒吧内又有病毒,内外交煎,人的本性暴露无遗,开始互相伤害。
    作为一部小成本悬疑电影,《酒吧》的出色,在它一反常态的背景设定上。
    一般的密闭电影,都是密室中死,逃出则生
    而《酒吧》则是逃出者死,密室中才可能生存

    枪声响起,无辜的人被杀,酒吧里的11个人,刚开始跟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明哲保身,不敢靠近,互相帮助,集思广益。

    威胁的初始阶段,人出于求生的本能,互相帮助是最真实的反应。

    随着时间推移,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性本作,第一个冲突就此出现——炸弹
    我的酒吧里没有炸弹
    为什么警察不闯进来

    11人开始互相怀疑,大家觉得这些人中一定有恐怖分子,导致政府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好人。
    巧的是,这时恰巧胡子哥“看起来”像坏人,还故意隐藏自己的包。

    可是被强行开包一看,装的只不过几件脏衣服和一个硬盘。

    此时,又发现另一个公文包,包里就有可能藏着炸弹,包的主人又极力反对自己的公文包被打开。

    又是虚惊一场,这个公文包里,原来藏着羞羞的东西——女性的原味内衣。

    冲突一至此结束,没有喘息,衔接紧凑。
    冲突二开启——病毒

    之前有个上厕所的人,大家觉得可能跟这个人有关,打开厕所门,发现这位仁兄已经嗝屁。
    从症状和他遗留下来的手机来看,他的确携带着感染病毒。

    众人惊慌失措,从手机中得知死者身上带有解毒血清。

    这是冲突三
    戏剧爆点再出——血清的数量少于人数,这就代表有人必须死。
    三个冲突,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为了配合电影主题的深入,导演将这些冲突,设定在了三个空间中——酒吧、地下室和下水道。
    这三个空间,恰好对应了人性在恐惧面前的三个状态——互助,猜忌和反目。
    从地表,到地下,影片的基调越来越暗,摄影由暖转冷。

    人们内心的变化,从有光的信任,到阴暗的猜忌,到最后反目的撕裂和悲剧。
    当众人发现病毒是根源时,仅存的八人分成了两派——带武器的警察,老板娘和内衣男,因为没有接触过病人,自发组合在一起。
    其余五个人,则因为接触过死去的上尉,被赶到地下室去。

    五个“感染者”走向地下室的过程,宣告着人性的黑暗和自私。
    女主缓慢走向地下室与老板娘的眼神对话,展现出全片最发人深省的一幕。

    从地下室到下水道,是这五个人求生的唯一选择,他们认为下水道可以逃出酒吧。
    当然,代价很大。

    讽刺的是,酒吧被政府一把火烧得无一幸免,而地下室的人竟然幸存下来。
    然而,活下来的五个人继续各怀鬼胎。
    胡子哥深知有枪便是爹的道理,在酒吧被烧后第一时间,偷偷将枪据为己有。

    女主经过这个全片最诱惑的镜头——


    到下水道找到疫苗,却不准备再返回。

    很明显,当个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考虑集体的利益。
    五个人全部进入下水道后,人性开始变得比病毒和政府更加可怕。
    心地善良的厨子,被流浪汉秒杀。

    而满嘴《圣经》中的金句,一副耶稣扮相的以色列人,却化身屠夫收割生命。

    信仰,成了伪善和掩饰的遮羞布,下面是癫狂的杀戮。
    被驱赶,被歧视,被嫌弃的流浪汉身份,成了他掠夺生命的理由。
    这种身份不断自我提醒,最终让他放弃理智,开始屠杀,即便这五个人中从未有人对他有过任何歧视。
    《酒吧》结构精巧,暴露出来的缺点,是为了结构而牺牲的逻辑。
    逻辑硬伤处处都是,为了精巧的结构不断牺牲故事和人物动机的合理性
    比如炸弹环节中,胡子哥明知包里并没有什么可疑的东西,还作式藏包,掩耳盗铃之感爆棚。

    明知政府是为了消灭病毒感染者而狙杀酒吧中的人,老板娘和持枪警察还将其他人逼进地下室,自己在酒吧当活靶子,怎么想都不合常理。

    厕所中的感染者是注射针剂后死亡的,显然针剂的效果仅凭几条短信并不足以让所有人争相注射。
    这个逻辑缺口减弱了之后争夺针剂时的感染力。

    最生硬的,要属老太太特立尼的圣母化。
    前半段,这个胖老太求生欲望强烈,酒吧火灾也不惜烫伤双手求生。

    明知下水道口太窄,自己下去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还是妥协。

    可最后竟然直接因为几句话就开枪自杀,为了救其他人甘愿做伟光正的牺牲者,不能再牵强
    为了凑足惊悚情节,导演不惜半程解密。
    前半段像悬疑,后半段像惊悚和伦理,面对必须死一个这个问题,最后只活了一个主角光环的女主。

    越往酒馆的深处延伸,环境更糟糕,人性更肮脏。
    酒馆外的政府像一个无法质疑的审判者,将生死的命题交给了普通民众。
    结尾处,女主爬出下水道,跟之前的时髦女郎相比,判若两人。

    镜头特意给到了进入酒吧之前女主网聊的小哥,但女主一脸木然,并未理会。

    身处酒吧之中,便是受害者;身处酒吧之外,则更像是行凶者。
    女主落寞的背影之后,那些看客们的眼神,更像是电影之外的真实世界。

    人性,是如此矛盾。
    充斥在电影中的《圣经》金句,也打捞不了那些疯狂的人。
    无论是本善?本恶?
    当面对恐惧,所有人都会去除伪装。
    尤其,当你是拿着枪的那一位。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