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www.books51.com] 整理&发布

《金陵春梦(全八集)》扫描版[PDF] 25/253/253491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简介:
<[www.books51.com]暂无截图ffd4b3ec73f4a16538e99f6c4e2acffc58602(600x)/thumb.jpg" border="0" alt="IPB Image" name="post_img"/>

内容简介:
《金陵春梦》是一部长达230万字的章回小说,全书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写蒋介石在大陆的大半生,从崛起到覆灭,遁往台湾,另续残梦为止。
八集分别为《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和《大江东去》。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郑家拆骨肉;找奶妈蒋府迎新人》,终于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声雷鸣,大上海胜利解放;五内如焚,蒋介石澎湖栖身》。既写蒋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写中国几十年间的变迁。从每一集的题名就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包括进去了。八集互相衔接,也可独立成书。
作者简介:
严庆澍1919年生于江苏吴县一小康人家。家乡紧傍一碧千顷、景色秀丽的太湖。抗战时期,严庆澍辗转西南大后方,曾当过中学教师、银行职员、电影公司文员,生活面较广。1943年他有幸得到路透社重庆分社华籍主任记者赵敏恒的帮助,顺利进入成都燕京大学新闻系半工半读。
1947 年,严庆澍被派往台北,任《大公报》分馆主任。1949年,蒋介石政权在内战中败北,撤往台湾。报馆被军警查封。严庆澍又转到香港《大公报》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50年改任《新晚报》编辑,并开始从事写作活动。
严庆澍十分勤奋,是香港知名的高产作家。30多年里他先后写出七八十部小说、戏剧电影剧本,他的笔名亦不少,除唐人外,还有阮朗、严开、江杏雨、高山客、洛风、陶奔、张璧、草山上人、今屋奎一等约40个。除了成名巨著八大本的《金陵春梦》外,还有其续篇《草山残梦》也有300余万字。严庆澍还写过《北洋军阀演义》、《宋美龄的大半生》、电影剧本《诗人郁达夫》等等,都挺受读者们欢迎。
他写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蒋后主秘录》,署名“今屋奎一”,则显出其幽默感。缘于日本有个右翼记者兼作家古屋奎二在上世纪60年代多次赴台北采访蒋介石,并整理出《蒋介石秘录》(约60万字)回日本,在《产经新闻》连载,内容多有蒋氏自我美化之处且流露出某种亲日情绪,受到海内外进步舆论的批评。严庆澍遂在出版《蒋后主秘录》时有意署上个日本式笔名“今屋奎一”,含有讥诮奚落古屋奎二之意,严庆澍认为任何作家都不应歪曲纂改历史。他也正是这么去努力写作的。1979年严庆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还是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作协理事,曾三次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到了晚年,他已体弱多病,但仍坚持写作。1981年,严庆澍辞世于北京,享年62岁。
写作背景:
1950年10月,香港《大公报》编辑发行的《新晚报》创刊,作为《大公报》记者的严庆澍被调到《新晚报》继续做编辑工作。《新晚报》曾连载宋乔撰写的《侍卫官杂记》,受到读者的欢迎,该报总编辑罗承勋考虑还应增加这方面的稿件。严庆澍在回忆此事的经过时说:“《新晚报》曾刊登《侍卫官杂记》小说,之后出版了单行本。作者宋乔写蒋介石的肤浅与无赖相当有趣,读者却有这么一个意见:蒋介石当真是这样浅薄可笑?为了说明蒋介石之所以成为蒋介石——连美国总统都曾为之头痛,《新晚报》总编辑以为最好再写一篇,在读者印象中塑造一个‘真正的蒋介石’。而且这种意见越来越多。这大概是由于当时全国解放为时未久,人们对蒋的‘厉害’记忆犹新之故吧?”罗承勋提出这个创作课题后,许多记者不敢承担这一重任。最后,罗总编把撰稿任务派给了严庆澍,并说“反正你有空儿,就这样了”。
这次撰稿任务落到自称是“附骥尾者”的严庆澍身上,可能有这样几个理由:他在蒋介石“发迹”的上海住过,到过抗日战争的前方,到过内战的前方,到过台湾。“对我来说,真是任务艰巨。对于那个人人皆知的角色,不比一般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虚构’;又不能仅凭资料去写,否则效果与催眠术无异”,严庆澍诚惶诚恐地说。
接下来严庆澍就抓紧时间搜集材料。他根据蒋介石的家谱、浙江地方志、风俗习惯和有关蒋的传记,从“郑三发子”写起,一发不可收拾。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在许多章节写作费尽周折。蒋介石逛窑子尽人皆知,不写不成,因为这涉及到蒋的为人。但一下笔又困难不少,他不可能再找到蒋当年所逛的窑子。
他在讲到当时的写作景况时说:“曹禺写《日出》可以找到场景,我写蒋的胡来就绝对找不到足以说明时空特征的场景。于是我到处搜求资料,找遍书店、书摊,却一无所得。最后在摩罗上街之下或摩罗下街之上的一个简陋狭小的旧货铺里,找到了一本薄薄的有光纸石印的楷书文言体《三十年歇浦沧桑录》。我已记不得作者和书店的名字。这是一本当年‘十里洋场’上海‘风月场中’怀旧兼导游的小册子,时间从清末到接近北伐。蒋介石在上海交易所做生意正是这段时期。我大喜过望,以五毛钱‘高价’买了。小册子对上海妓院的分级、‘规矩’、陈设、‘制度’,乃至当时‘名妓’的花名、绰号与特征等等记载详尽,我就用来做这场戏的‘活动场景’了。”此文一见报,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如临其境,同时也写到“妓女”们的疾苦,使人落泪。
内容鉴赏:
《金陵春梦》最大量的读者还是在大陆。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陆销行的香港书籍。而唐人是从南到北,大陆许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尽管这部书长时期只是“内部发行”。在台湾,长时期当然是禁书。在香港和海外,当然是畅销书。由于许多人对蒋介石的过去并不那么知道,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沧桑巨变也并不了然,因此对这样的一部书就特别有兴趣了。这是一部演义小说。首先是纪实,然后是演义,不免有艺术的加工,夸张以至细节上不可免的虚构。
  
郑三发子是书中首先引人入胜的情节。有人说,这就是虚构的。但也有一些旁证材料,如抗战期间曾有许昌郑姓的人,自称是蒋介石原来的兄长,到重庆寻弟。这是确有其事的。有曾和此人同监的“华子良”可以证实。但有这事并不等于有那事——有郑三发子,有郑母改嫁……这一些传闻就始终无法证实了。相反的,有另一些考证,证明传闻之不可能。在严肃的历史事实面前,不能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吧。就算这样,也并不能否定《金陵春梦》的价值。
首先,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根据确定无误的材料作修改。有的已经改了,有的却来不及,有的是他自己还没有确信有误,如郑三发了,他当然不可能改。这是肯定的,作者不是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材料,编造故事,哗众取宠。其次,这部长篇中别的许多重大事件是不虚无误的。比之于郑三发子这一点,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无妨去存疑,九个指头依然要珍视。这些都是有许多当事人后来现身说法,补充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的,如三大战役就是这样,作者都尽可能把它们作为可靠的根据,引用、补充或改其初作了。历史的真相只有在不断地袒露、补充、修正,才能逐渐更近于真实。这需要几十年,有时甚至几百年时间。而小说不等同于纪实,不能要求它绝对的准确,而且不作任何演义。
《金陵春梦》的写作还有另一个一般小说作者不会遇到的困难。它的题材尽管是过去了的,过去了许久或过去还不久的,但还是有它的敏感性,而且这敏感又是多变的。这就使作者下笔为难,今天写了的,明天可能要改,后天可能还要改。这不是作者可以掌握的。这是吃力不讨好之处。此中甘苦,不难想见。《金陵春梦》较之后来的《草山残梦》等等,有更高的艺术性,由于它掌握的材料还是比较充分,作者还是作了较大的挥洒。
作品评价:
“尤其是蒋介石身世之谜——由河南许昌郑家的儿子因逃荒随母改嫁成了浙江奉化蒋家的儿子。还有他早年在上海滩的生涯,也都带有秘闻性质。但最好看的也就是最富争议性的。郑三发子云云(唐人认为老蒋原名郑三发子——引者注),有人说是,有人说非,真相难明。而多数意见认为,属于‘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类。
这一集中因写到上海滩逛窑子,吃花酒,为作者引来一件趣闻。有当年的见证人约他一见,以为写得出,必然曾去过,既去过,必高龄,何况作者是以历尽沧桑的一介老夫姿态出现的。谁知一见之下,对方才是真正的长者、年逾九十的作家包天笑老先生,唐人不过三十有余的同乡后辈而已。”
幕后故事:
曾以“二梦”(《金陵春梦》、《草山残梦》)、“秘录”(《蒋后主秘录》)18部630万字行世,写尽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红尘兴衰、帐前帏后、旮旯隐私的唐人,并不姓唐,其真实姓名叫严庆澍。他的创作生涯与蒋氏春秋结下不解之缘,可谓说来话长。
香港唐人写“二梦”
  
1949年6月,严庆澍任香港《大公报》编辑;翌年被派往新办的下属报《新晚报》,参与主持业务工作。
  
当时《新晚报》刊登了宋乔的《侍卫官杂记》,读者对作品中如此浅薄可笑的蒋介石不以为然。主编也认为最好再写一篇,塑造出一个“真正的蒋介石”。最后,总编辑把目光落在曾在老蒋发迹地上海呆过、上过抗日前线河南、深入过内战胶着地苏北、曾在老蒋落海地方台湾创业———有如此不凡阅历的记者严庆澍的身上。
  
至于笔名“唐人”,也有一番来历。当严庆澎把《金陵春梦》的第一部《郑三发子》书稿送到排字房,快要上机付印时,校对催他最后排定作者的名字。严联想起引发他写此书的《侍卫官杂记》的作者叫宋乔,说: “唐宋元明清嘛,就排‘唐人’好了。”从此严庆澍就以唐人笔名行世。
  
“春梦”自第一部1952年问世,唐人一发不可收,一气写了5 部,后来又写3部,共8部,形成一套蒋介石在大陆兴衰书系:《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事件》、《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仅前5部,在《新晚报》连载就达3年。
  
对于蒋介石发迹前闯荡上海滩,唐人为了掌握背景素材,寻遍了香港大小书肆、书摊,终于买到一本叫《三十年歇浦沧桑录》,实录“十里洋场”“风月场所”的小册子,并且因之结识了当事人之一的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包天笑回忆说:“我因为办《晶报》应酬需要,常去‘书寓’。这类妓院相当高级,于名妓诗画琴棋绕梁中培养love,我们偶尔邂逅蒋介石,他在混投机,吃花酒,他是属于‘傍友型’的,攀不上风流文人之流哩!”这位90多岁的老报人清楚地记得当年蒋介石逛堂子的情形。他给唐人小说提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他俩因此成了忘年交。
  
20 世纪70年代末,唐人的“春梦”延伸———《草山残梦》8部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的华文报纸上连载,形成又一个创作高潮。“残梦”比“春梦”多100万字, 共350万字,从蒋介石偏安台岛,惊魂未定,写到他叫嚣“************”,整顿党治、情治、经济,直到1975年寿终为止,那段蛰居在阳明山的残生。
  
唐人得悉垂暮之年的蒋介石令台湾省70多位历史学者向日本记者古屋奎二提供资料,助他撰写《蒋介石秘录》, 而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染指我台湾省。唐人深感“形势更比坏人强,日本极右派余孽是不能成事的了,但不能不对蒋经国有所劝告”。因此他又写了上下两部约40万字的蒋氏题材小说《蒋后主秘录》, 并讥讽地借用那个日本人的名字,衍生唐人此书的笔名“今屋奎一”。唐人还以“草山山人”笔名写了本《宋美龄的大半生》,这应是他蒋氏书系的最后一本。
  
道德文章身后名
  
1958年,唐人正在热写《金陵春梦》时,台北的王君找上门来了。对方想用5倍或更多的稿费买断唐人的写作版权。唐人深谙台湾的用意,斩钉截铁地予以回绝。此后,《大公报》让唐人一家搬进报馆居住:“文汇”、“大公”、“新晚”几家每天都有人通宵值班,严加防范。
  
唐人是位高产作家。他创作出版了50多部长篇、中篇小说(还有35部需待整理)、14个电影剧本和几部戏剧,还有无以数计的各类新闻作品。有朋友问他写下了多少字?他1980年时回答说,“大概每小时2千到3千字的速度”,“每天写万字,达十年之久。”“我因为工作和生活,总是随时挤时间来写的”。
  
1978年9月,唐人因脑溢血症突发,半身不遂,送广东从化疗养院医治。1981年,他又被送到北京有名的中日友好医院,后渐见好转。这年,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唐人未待痊愈,午夜2时起床在病房中写他的新作电影文学剧本《阿里山下》,结果摔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这个日子是11月26日。
— 以上内容摘自互动百科 —
内容截图:
<[www.books51.com]暂无截图b6db8983a48c709cc71c16dda07222e0158372(600x)/thumb.jpg" border="0" alt="IPB Image" name="post_img"/>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s://www.books51.com/18993.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金陵春梦(全八集) → https://www.books51.com/189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