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以来,佛学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来自佛经,佛学经典或者禅林僧团的词语被我们接纳并且融合使用着,尽管许多已经被世俗引申,不再完全是它原来的含义。历经五年,我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近600条词语,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甚至日常口语。按照拼音字母的排列顺序发出来,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抛砖引玉吧。 K 【看破红尘】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今看破红尘多指看破世间一切,不再留恋,有消极意义。 【开山祖师】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立寺院。祖师,创立宗派的人。后来泛指在文化学术上创立学派的人或某项事业的创始人。 【开士】菩萨”的一种意译。《玄应音义》卷四:“开士,谓以法开导之士也。”孔子曰:“士志于道。”曾参发挥师教,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依此“士”义,古代译师遂将菩萨意译为“开士”。 【开眼界】眼界”即“眼根”,为六根之一,大致相当今天所说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和视神经等。因为六根属于十八界中的一类,所以眼根亦名眼界。能够维持自相,不与他相混淆,称为“界”。“开眼”,犹睁眼。为佛菩萨像画眼点睛,也称为“开眼”或“开光”。在禅宗那里,“开眼”常用作开语、觉悟的代称。看到了以前未见到过的东西,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俗语谓之“开眼界”。 [开化]佛经谓开导蒙昧,化恶向善为“开化”。《法华经·序品》:“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 [开花结果]《续传灯录》卷三十:“开花结果自馨香。”意谓通过修行之“因”而逐渐证到觉悟之“果”。后亦比喻通过努力而有收获。 [开荤]中国佛教徒自梁武帝之后普遍持素食,不食荤辛,也有在规定的斋日、斋月茹素的。辛指葱韭菜蒜等。 [开悟]《华严经》卷四:“开悟一切愚暗众生”,意思为开发众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较早见于《史记·商君传》:“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谓开通、领悟。佛教传入后,“开悟”遂成为一个广泛的词。若禅修有省或明心见性,谓之“开悟”。 【苦行】古印度有不少宗教徒风行禁欲苦行。当时实施苦行的内容有:裸体、拔发、涂灰、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鸡犬戒、卧冢间等,佛既反对纵欲,也反对无意义的苦行,而提倡不偏不倚的“中道”。释迦牟尼成道前,曾在著名的苦行林中作了六年苦行,结果形体枯瘦,并未获得觉悟和解脱,最后毅然放弃了苦行生涯。 【苦恼】《无量寿经》卷下:“贪恚痴愚,苦恼之患。”这就是佛说的苦恼的根源,是有贪、嗔、痴三毒所生。佛教所说的苦,有如下几种:《大智度论》卷十九说有内苦和外苦。内苦为身苦和心苦。外苦为恶贼虎狼等害和风雨寒热等灾。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释迦牟尼说法之初,便讲“苦谛”。佛认为,众生在“生死轮回”中,遭受着种种“苦报”;生死之苦茫茫无边,称为苦海。《法华经· 寿量品》谓:“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苦海是由无数恶业造成的。那么,要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就要回头修一切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枯木逢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五灯会元》里“婆子烧庵”故事中的两句话,后来人们用来形容枯木逢到春天又有生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现在也指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快马一鞭】办事可靠,不用多说。这条成语又常被写为“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意思是君子说出的话不会反悔,善于奔跑的马抽上一鞭就会奔跑不停。这条成语用来表示一言为定,决不反悔。《景德传灯录》:一次道明禅师在法堂给僧人们开示说:“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无事各自珍重。”即说好马只需一鞭就会奔跑,爽快人只需一句话就会敞开心扉。有话就快说,没话就各做各的事去。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资,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的宗旨。现在,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称为“口头禅”。 [口吐莲花]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吉祥和清净的标志。说法微妙,谓之“口吐莲花”,《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记载后赵国主石勒召佛图澄,佛图澄便“取钵盛世水,烧香口角之,须臾钵中生莲花,光色曜日”。后用“口吐莲花”比喻口出妙语,说话有文采。 【空中楼阁】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空门】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称“空门”。一切事物从因缘相待而产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虚幻不实,谓之“空”。《大智度论》卷二十所说,进入涅槃城”有三个门: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 【空想】唐·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指出:“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空”为“入道要门”。常作“空想”,便无执著;没有执著,便除烦恼。但知“空”而不知“不空”的“妙用”,便是执“空”而不化的“顽空”,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所说:“着此空想,诸佛不化。”执著“顽空”之想的人,甚至连“因果”也否定了,诸佛难以度化。后用“空想”指幻想,不切实际的想法。 L 【腊八粥】我国在南北朝定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见《荆楚岁时记》。据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十二月八日成道的,谓之“腊八节”。《佛本行集经》介绍说:释迦出家前,经过六年苦行,毫无收获,于是放弃苦行,接受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走向以智慧求解脱的正道。粥因而受到僧家的重视,所谓“粥名良药,佛所称扬。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是从“打斋饭”发展而来的。古代寺僧用箩筐沿门索食,挑回寺内。食之有余,则将饭菜晒干收藏。到腊八节早上,用以制成粥,回报信施者,并为之祝福。故而,民间有“千日打斋饭,一日腊八粥”之说。 【利他】佛教有“二利”之说,上求佛法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无量寿经》卷上:“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利人,即利他。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利益】《华严经》云: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今指好处,满足自身欲望的一切事物等。 【力士】《长阿含经》末罗,梵语意译为力士。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大力之男子;二是指大力之一种族。《长阿含经·游行品》卷二:“尔时,世尊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处,娑罗园中双树间,临将灭度,告阿难曰:'汝入拘尸那竭城,告诸末罗。’”后泛指力气大的人。 【露马脚】北宋的黄龙慧南禅师常以三句转语示人,人称“黄龙三关”,名噪丛林。这三句著名的转语是:“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如何是汝生缘处”。《续传灯录》卷二十又有“佛手难藏,驴脚自露”之说。后转化为俗语“露马脚”,比喻暴露出真相。 【螺蛳壳里做道场】在狭窄简陋处做 复杂的场面和事情,今谓之“螺蛳壳里做道场”。道场是梵语曼荼罗的意译,或译为“坛”,指供奉佛菩萨像,依据一定的要求布置并举行法会的宗教场所。 【罗汉】梵语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 【罗刹】罗刹是楚语音译,意为凶恶可畏,泛指恶鬼,最早见于古印度的宗教颂诗《梨俱吠陀》,传为当时土著之称。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便成为恶鬼之称了。相传罗刹有男女之分。罗刹男形容狰狞,红发、绿眼、黑身。罗刹女妖艳而食人。 【律师】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的人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今指受诉讼当事人之委托或法院的指派,在法庭执行法定职务的人称为律师。 【驴年】《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石霜翌日又问:‘和尚一片骨,敲着似铜鸣,向什么去处也’?师唤侍者,侍者应诺。师曰:‘驴年去。’故“驴年”表示根本不可能有的年月。 【驴前马后】佛家禅林用语,本意是指官员出行时的随从衙役差卒,佛家指追从他人言行,而无自己真正的体悟,或失去了真正的自己。《传灯录》:“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意思是说,很多人就象驴前马后一样,随波逐流,依草附木,失掉了真正的自己,即不能正认自己的主人公(佛性),而是妄认自己的执著习气就是真正的自己,从而放任自流,或迷失“自我”,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个成语现在也用以指俯仰随人。 【雷声大,雨点小】原为禅语。《景德传灯录·大法眼文益禅师》载:“有僧问:‘从上宗乘事如何履践?’文益答道:‘雷声甚大,雨点全无。’”这句机锋话的含意是说,该僧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来势很大,但是完全没有“见性”。 【六根清净】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认为六根与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相接,就会产生种种罪恶,因此主张眼、耳、鼻、舌、身、意不受干扰,以达到远离尘世烦恼的境界。《法华经》:“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形容不受外界干扰,禁绝任何欲念。 【六贼戏弥陀】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涅槃经》:“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 【六道轮回】轮回,梵语又译为轮转、流转。轮回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祖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轮回。 【流通】《最胜王经》卷三:“安稳丰乐,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畅通无阻。多指传布教法,使其流畅而无阻塞。佛经中最后一部分称“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处所称“法物流通处”。俗语中亦以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临时抱佛脚】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到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也说“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补救。 【冷暖自知】又作冷热自知。水之冷与暖,唯有饮者自知,而无法说明。比喻悟之境界唯有悟者自身领受而无法告知他人。《景德传灯录卷》:“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引喻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龙蛇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或者能人与庸人混杂在一起。亦是禅林常用语,表示修养不同的人混杂在一起。据《五灯会元·无著文喜禅师》中记载:无著文喜禅师参谒五台山时,遇文殊菩萨化身一老翁,之后二人交谈起来……无著问文殊:“此间佛法,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龙王】民间把他当作司雨之神,传说中佛法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龙王是梵文那伽罗惹的音翻译。 【龙宫】在大海中,源于佛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尔时文殊利坐千叶莲花,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花,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