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 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 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 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 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 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 因此新进比丘经上座教诲,日渐得大进步。 时当月圆日的晚上, 结夏安居期后,举行自恣大会。 佛世尊露天而坐,众比丘环绕周围。 佛陀环视僧团而开示说: “诸比丘,我很欣悦看到你们在安居后所得的道果, 我知道你们还可以得到更高成就。 还未得的果位,你们得以得到, 还未证悟的,你们得以证悟, 我将停留在此,迄下月月圆。” 乡村比丘听说佛将停留一个月, 都聚集到舍卫城听佛教示。 于是诸上座更热心教诲新进比丘。 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 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 因此新进比丘经上座教诲,日渐得大进步。 时当次月月圆之日,世尊露天而坐, 环视僧团而告之曰: “诸比丘,我们的僧团既纯且善, 不作琐碎之谈,不说绮语, 堪受供养,为世之福田。 此僧团世所稀有, 远人闻风亦均负笈而至。” “诸比丘,此僧团有比丘已证阿罗汉果, 漏尽圆成,已舍诸担,正遍智慧,最终解脱 。有比丘灭尽最初五结,证不还果。 有比丘灭尽最初三结,证一还果, 他们已断贪瞋痴三结,只需再轮回一次。 有比丘灭尽三结,证预流果,永不退转,必趣涅盘。 有比丘常修四念处, 有比丘常修四正勤, 有比丘常修四神足, 有比丘常修五根, 有比丘常修五力, 有比丘常修七觉支, 有比丘常修八正道。 有比丘常修慈观, 有比丘常修悲观, 有比丘常修喜观, 有比丘常修舍观, 有比丘常修不净观, 有比丘常修无常观, 有比丘常修安般念。 诸比丘,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能获大果,能致大誉。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七觉支修习圆满, 持续不断修习安般念, 可令智慧解脱完成。” “诸比丘,如何修习安般念, 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获大果,能致大誉?” “诸比丘,如此,比丘或往林中, 或往树下,或往寂静处,结跏趺坐, 端身正直,系念在前。 息入知正入息,息出知正出息 (吸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吸气;呼气,行者知道他正在呼气)。” 1.吸入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长息”; 呼出的气很长,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长息”。 2.吸入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吸入短息”; 呼出的气很短,行者知道“我正在呼出短息”。 3.“我正在吸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 我正在呼气,同时注意到我的全身。”行者努力练习。 4.“吸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呼气我令全身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5.“吸气我感到喜悦,呼气我感到喜悦。”行者努力练习。 6.“吸气我感到快乐,呼气我感到快乐。”行者努力练习。 7.“我正在吸气,同时了知我心理的活动。 我正在呼气,同时了知我心理活动。”行者努力练习。 8.“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 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9.“我正在吸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 我正在呼气,同时觉察到我的心。”行者努力练习。 10.“我正在吸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 我正在呼气,同时使我的心愉悦祥和。”行者努力练习。 11.“我正在吸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 我正在呼气,同时集中我的心念。”行者努力练习。 12.“我正在吸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解放我的心)。 我正在呼气,同时疏解我的心结。”行者努力练习。 13.“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行者努力练习。 14.“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行者努力练习。 15.“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解脱。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解脱。”行者努力练习。 16.“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 “诸比丘,如是修习安般念, 如是持续不断修习,能获大果,能致大誉。” 1.”诸比丘,如何修习安般, 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 吸气,行者了知“我正在吸气”; 呼气,行者了知“我正在呼气”; 呼出长息,了知“我正呼出长息”; 吸入长息,了知“我正吸入长息”; 呼出短息,了知“我正呼出短息”; 吸入短息,了知“我正吸入短息。” 当出入息时,了知一切身, 了知“我正令全身宁静祥和。” 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 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 行者如此专注安般修息四念处的第一念处──身念处。” 2.”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 吸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 呼气,行者了知“我感到喜悦”; 吸气,了知“我感到快乐”; 呼气,了知“我感到快乐”; 呼气,了知“我心理的活动”; 吸气,了知“我心理的活动”; 吸气,同时令其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 呼气,同时令其心理的活动宁静祥和; 行者坚持安住观受在受, 全然了知他的状况, 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 行者如此专注安般修息四念处的第二念处──受念处。” 3.”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吸气呼气了知其心; 使其心愉悦祥和集中心念; 令心解脱。 行者坚持安住观心在心, 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 诸比丘不修习安般念则不能得到任何禅定智能。” “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无常的本性。”行者努力练习。” “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诸法离染。”行者努力练习。” “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解脱。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解脱。”行者努力练习。” “我正在吸气,同时观察出离。 我正在呼气,同时观察出离。”行者努力练习。” 4.”诸比丘,当行者专注于呼吸, 照见诸法无常、离染、解脱、出离的本性。 行者坚持安住观身在身,全然了知他的状况, 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 “诸比丘,如此修习安般念, 如此持续不断修习,能令四念处修习圆满。” “诸比丘,如何修习四念处, 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圆满安住于七觉支?” “诸比丘,若行者恒坚持观身在身, 观受在受,观心在心,观法在法,无分散意, (全然了知他的状况,超越世间所有之执着、忧患。) 可令念觉支坚固,念觉支坚固故,念觉支能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念(专注,禅定状态)无分散意, 能审视心中生起的诸法──心的对象, 能令第二觉支──择法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持续、坚持不移观照、审视诸法,无分散意, 能令第三觉支──精进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精进坚固,沉着住于修习之流,则离欲喜起, 能令第四觉支──喜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喜的状态,无分散意,能令身心轻安, 身心经安则令第五觉支──轻安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身心轻安,则心易达于定境, 能令第六觉支──定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若行者住于甚深禅定中,能除诸分别, 令第七觉支──舍觉支生起趋于圆满。” “诸比丘,如何修习七觉支, 如何持续不断修习,能令正智解脱完成?” “行者住寂静处,遵循七觉支之道,观诸法离欲, 可令念觉支修习, 如是乃至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修习, 如此修习七觉支能令正智解脱完成。” 佛世尊说此经已,诸比丘皆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