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者的经济学 – 罗伯特•索洛,詹尼斯•默里
文章类别:
- 19 9 月, 2022
- 3 条评论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快捷索引
这是一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面向普通读者而撰写的普及性经济学读物。
经济学大师们从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入手,撇开深奥的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
作为著名的经济学人,这12位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都颇有建树。在本书中,他们用各自成型的经济学理论,以精到的语言分析了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直面了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这些挑战无论出现在商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值得我们注意。
12位顶级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不同经济学问题各自奉献一篇言简意赅、分量十足的文章,旨在引起普通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和关注,引领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人深入探索这个领域。
经济学虽然高深,却牵涉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是每一个现代人都会关心的领域。正如现代经济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挣钱谋生的日常事务的研究。本书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理解经济学的精神,将复杂专业的学术课题与当代人切实的人生需求相关联,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让一般读者从宏观和具体不同层面,了解当代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
本书大师云集,紧密切合当下,每篇文章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可谓折射时代经济思想脉络、把握全球顶尖经济智慧的经典力作。
作者: 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詹尼斯•默里(Janice Murray)编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副标题: 12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写给
原作名: Economics for the curious
译者: 叶心可
出版年: 2015-5-1
页数: 256
定价: 37.8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774738
本书由保罗·克鲁格曼、弗农·史密斯、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安德鲁·斯宾塞、芬恩·基德兰德、罗伯特·索洛、约翰·纳什、奥利弗·威廉姆森、威廉·夏普、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12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著;罗伯特·索洛和詹尼斯·默里编。
编者罗伯特·索洛从1950年起就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现为学院荣誉教授。索洛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1987年凭借增长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多年担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董事,后出任董事会主席长达三年。索洛还曾担任美国科学院主席,是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前任委员,罗素·赛奇基金会的基金学者。2000年,索洛被授予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和失业理论等课题上著述颇丰,还在《纽约书评》和《新共和》杂志上发表评论。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资本理论及其收益率》(1963)、《增长理论:一种解析》(1970)、《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1989,合著)、《作为社会制度的劳动力市场》(1990)、《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评论》(1995,合著)等。
编者詹尼斯·默里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了20年,与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及保罗·萨缪尔森共事。她主编出版了《保罗·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第6、7卷,2011)。詹尼斯居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
会员福利
同类文章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753.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好奇者的经济学 – 罗伯特•索洛,詹尼斯•默里 → http://www.books51.com/753.html |
上一篇: 环境经济学 – 左玉辉
下一篇: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1-6卷)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每人一篇,大都是发表在报刊杂志的作品。
未雨绸缪的好奇心
复杂的数学算式、眼花缭乱的图形表格、深奥的建模、拗口的名词,经济学这个词俨然只和少数聪明人挂钩。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政府的决策离不开它,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经济问题离不开它,甚至每天的柴米油盐都涉及经济学一些极小的分支。但真要搞懂个中缘由,借助经济学的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且不说推动社会发展),又似乎非我们能力所及。
不过,如果你还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理解一部分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知识,阅读这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撰写的《好奇者的经济学》是个不错的契机。经济学家们就自己的经典理论联系实际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专业性毋庸置疑,同时避开数学算式和过多术语造成的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明观点。若是对其中某个问题特别关注的还可以借鉴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文献,获取进一步信息。各人论述的话题虽各不相同,但编排上还是考虑到前后连续性,便于读者理解。
普通读者读经济学读物可不是找些晦涩的理论自虐,经济学家们自然也不都是没事找事鼓捣数字的geek。读了他们的个人履历,有人囿于家庭条件早早失学,接触社会后才进修经济学;有人先读了其他专业半途转行;还有人因缘际会结识了朋友或者某项工作涉及而踏上职业生涯。说到他们选择经济学的共同触发点,突然惊觉原来他们都是十足的好奇者!想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动用智慧找出解答的执着成就了他们的成绩。就像奥利弗·威姆森说的:“我对事物运作(或静止)的原理永远很好奇,这让我开始区分出一时偏差和反常现象间的区别。”
对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读者而言,经济学只是知识领域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实例来应用。不妨参考威姆森的经历增进对经济学的直观感受。威姆森是从工程学转向商学,继而再转入经济学的,他的研究课题也是跨学科的交易成本问题。最初吸引他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契机是曾经的工程师经历对摩擦的职业敏感,交易成本是摩擦的一种,却始终为其他经济学家忽略。经过威姆森看似无关的职业经历,接触到的实例又强化了他研究理论的决心。完成关于交易成本实践的长篇论文后,威姆森还计划将之运用于其他领域,研究更广义的跨学科社会科学。
威姆森的经历启发我们,好奇心可以迸发大能量,经济学可以活用于和我们休戚相关却又不完全有主导权的方面。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我们在关注天下大事、新颁政策、社会新闻之余,免不了要评头论足一番。然而不管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个人都不是政策的决策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策使之利于个体。那么用不用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又有什么差别呢?拿养老保险这件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的事来说,现有的保障计划诚如威廉·夏普在文中分析的那样存在不足。为此,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个人或雇主就会设法不完全依赖政府的保障机制,积极地通过理财对抗通货膨胀、提高退休后的经济来源是大势所趋。常言道,“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通过“差额投注”降低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个人储蓄理财的选择策略就可参考这条。
还有关于经济萧条情形下政策失调的理论、可供研究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的搜索理论、调节日益枯竭的资源的增长模型,这些热点问题有历史的前车之鉴为参考,但惟有成熟理论研究的支撑,才能在将来应对可能的危机时发挥足够的效用。
近年来坊间流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也有不少,多是注重趣味性,譬如读者喜闻乐见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触及的话题伸手可及。与之相较,本书关注的问题没有这么微末,大多是与政府决策关系紧密的民生大事。当然,决策的最终结果还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接受者,若能掌握一点经济学知识,了解政策背后的原因及行将带来的影响,从被动地承受影响,变成未雨绸缪掌握自己命运,也算得益于这份对经济学的好奇心吧。
——乙未年读《好奇者的经济学》
一些觉得很有意思的点
1、经济学无处不在
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学无处不在。
几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会跟经济扯上关系。
我们衣食住行,周末出门小聚、在网上血拼、拿到手的工资、交出去的水电费、保险、养老、公益活动……工作、学习、生活,全部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但是感觉经济学却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是一门格外吓人,格外需要意志力才愿意去了解的学科。
那就这本书来说,情况则不同。
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大家了解: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些什么?
虽然书中高冷的词汇还是很多,比如: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应用福利经济学、资本资产定价模、三方博弈理论等等;而且探讨的某些话题也比较抽象比较宏观,但是总体来说,这仍然是一本经济学爱好者的读者。
将复杂专业高冷的学术课题,与我们生活中切实相关的人生需求相关联,以已经尽可能浅显的语言,从宏观和具体的不同层面,了解我们身边正时刻运行着的、对我们的生活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经济学概念,做一些有趣的解释。
这就是这本书在干的事情。
2、十二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每一位作者来头都很大,名字列出来都是金光闪闪的。
他们分别为:
保罗•克鲁格曼:受到阿西莫夫的《基地》中的“心理史学”影响,从而潜心经济学研究的可爱学霸;
弗农•史密斯:宣称自己是“古怪时代的幸存者,一个站在悲剧肩膀上的赢家”;
彼得•戴蒙德:帮助人们理解经济调控失业率、职务空缺和薪资水平的影响
戴尔•莫滕森:失业问题。企业裁员和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在经济危机中的原因。
安德鲁•斯宾塞: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结构性变化。这里有一点:社会凝聚力的崩塌会削弱政治政策进程的效力,破坏统治结构。
芬恩•基德兰德:政策连贯性问题;政府经济政策对人们决策动机的影响;
罗伯特•索洛:可持续发展;有一点:民众往往需要再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凭借模糊的直接和一些零星的认知来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上的态度。
约翰•纳什:博弈论;
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和交易成本经济学;这篇文章更偏向社会学;
威廉•夏普:退休养老和社会保障;
埃里克•马斯金:我们如何选出领袖,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满足所有必要条件?
罗杰•迈尔森: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建设得很成功的民主社会时,我们被政治、法律、经济及社会机构所包围,其中每个机构似乎都依赖与其他众多机构。而当这些机构不存在会不运转时,为了让社会迈出从无序走向繁荣的第一步,我们应当首先建立哪些机构?而在国家崩溃后亟待重建的紧急时刻,这类关于国之根基的理论问题就会变成切实的政策考量?那些国家建设的国际干预者该如何设计一个国家成功运转的大框架?
3、十二篇文章
感觉有些是论文,有些是演讲稿,并不完全是该作者的代表作,或是理论精彩的部分。
而且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摊开来讲也不太现实。
但是,作为普通人,会发现这些短小的文章里涉及到的问题确实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让读者进行有效的思考。甚至可以借用某些经济学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和当前的社会生活,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比如:经济大萧条的可怕矛盾:一些看似善良有益的行为,并不能够帮助改善状况,甚至可能会造成令人费解的伤害。个人的节约行为甚至会导致国家储蓄总量的减少;工人为了保住工作机会接受减薪的举措,反而会减少就业机会。
再比如:在维持某种固定生活水平的总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以确保退休之后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很明显,社会保障计划的意图并不在于充分地为每个人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水平,而是为那些出于收入水平底层、希望能获得额外退休收入来源的人们提供一张“安全网”
【完全是经济学的门外汉,读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并不枯燥,反而觉得很好玩,想要了解更多。是一本有意思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