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专辑英文名: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Bernstein Conducts VPO 1979 Live
专辑中文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艺术家: Bernstein and VPO
资源格式: APE
发行时间: 2001年
地区: 奥地利
语言: 德语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概述:

作曲:Beethoven
指挥:Leonard Bernstein
演出:Wiener Philharmoniker
演唱:Jones (soprano), Schwarz (contralto/Alto), Kollo (tenor), Moll (bass), Konzertvereinigung Wiener Staatsopernchor
录音日期:1979年9月
发行公司:DG-panorama
CD编号:289 469 262-2
资源出处:原发
专辑介绍:
伯恩斯坦指挥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
作者:肖龙
老早就想写一下关于伯恩施坦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感想,一直没有动笔。直到前几天和勇敢的心、刘根生兄弟一起再一次聆听了这次伟大的演出,觉得有必要和朋友们交流一下。
我所说的这个版本,是伯恩施坦1979年9月在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一次实况演出,女高音Gwyneth Jones,女中音Hanna Schwarz,男高音Rene Kollo,男低音Kurt Moll。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笔者最喜欢的作品,早在大学年代,刚从磁带(现在都忘了是谁的演绎,好象是东欧一个乐团)听到这部作品时,就被其中宏大的气魄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后来陆续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下聆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迄今为止,笔者听了大约四十个版本,印象最深的,除了富特文格勒51年拜鲁伊特和42年那两个不朽的录音外,就是伯恩施坦的这个版本了。富氏的两个版本难分高下,并列第一,伯恩施坦屈居第三。
对于不同版本的比较,我一直认为要从中感受到艺术家所演绎出来的特别的东西,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音乐发生共鸣,要去体验“音乐的无穷多样性”。因此,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许多版本我都非常喜欢,比如伯姆的高雅与内秀、哈农库特的紧凑与透明、朱里尼的高贵和张力,阿巴多的深沉与博大、克伦佩勒的严谨与传统、瓦尔特的活力和自由、库贝利克的灵感和顺畅……我从众多的大师演绎中领略了《第九交响曲》无穷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原来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演绎下,竟能有如此巨大的差别。音乐作品仿佛是一颗黑暗中的钻石,当它接受了光线的照射,就可以显现出它五光十色的美丽,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尽相同。
但艺术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标准,不同版本自然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高下之分。如果是白色的光线照耀钻石,它就会发散出七彩的光芒,其亮丽程度相信会超过单色光的照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演绎,尽管每一个角度不可能使所有人都认同,但如果能展现出从未有过的内涵和效果并自成逻辑,那么起码我是认可的。我坚信艺术有其现代的生命力,它应该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不同的内涵。所以我并不怎么热衷于“仿古”、“本真”演奏,它们可能是重要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就象我认可加蒂纳的贝多芬可能更接近原始的演绎,但它的艺术价值绝对不能和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相提并论。有人说不知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成就了富特文格勒,还是富特文格勒提高了贝多芬交响曲的地位和内涵。而这应该是指挥家和演奏家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正因为此,我心中最喜欢的指挥家,第一是富特文格勒,第二是伯恩施坦。前者确实是造诣高深的大师,他在音乐理解和指挥上已入化境,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不可求的。伯恩施坦在指挥上没有达到富氏的境界,但他以其广博的学识、真诚的内心、坦荡的胸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心,而达到另一种境界。他的指挥充满现代精神,是现代人的音乐。他的指挥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古典的精神相悖,但确实是满怀情感而又让人信服的个性化演绎。伯恩施坦早年的指挥更加投入,激情似火,在舞台上就如同魔鬼附身般地不由自主地尽情挥洒,以至于有些人说他“做秀”、“过火”、“夸张”。但我相信这是他真切的感情流露,而且这种投入强烈地感染着乐队,使所有的人都全身心地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和他一起投入音乐的再创作中去。许多乐手对伯恩施坦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每次演出完毕后,都有一种筋疲力尽的虚脱感觉,仿佛进行了一次天堂之旅后再回到尘世,但旅行是那么地令人神往。每一次和伯恩施坦的演出都是一次燃烧,象凤凰涅磐般痛苦而又升华。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只是在说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绎,是对指挥全方位的挑战:它不仅考验你控制大型乐团、合唱团和独唱的能力、对各种力度、速度、节奏、乐队各声部的把握、对各种曲式、和声、配器的了解、对音乐过渡、高潮的启承转接,而且还要求指挥有高深的人文修养和巨大的现场魅力。无怪富特文格勒每次在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前都非常紧张,仿佛要履行一件重大使命或神圣的仪式一般,他甚至常常觉得自己不配指挥如此伟大的作品。
伯恩施坦曾解释过为何他在短短时间间隔内演绎的两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会有着迥然不同的效果,这涉及到忠于原作演绎诠释的概念。这段文字非常重要,建议读者认真读一下: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能理解为极端不同的诠释,演出时也能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一种演绎方式是:逐字逐段地忠实于乐谱,在节奏与活力方面分毫不差地忠实于原谱标识,毫无乐队演奏中的润色与补充,没有自由的停顿、渐慢和伸缩速度,本身完全依照争议最大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贝多芬创制的节拍器去演绎,而且并不顾及到了乐队平衡所需的活力上的对比。我们不妨将这种方式称为A。
另外一种极端的态度是Z,是一种极度浪漫化的理解,张着大嘴,它渴求一些音乐之外的理念,就大约好像‘无形态的混乱’(头几小节),‘从单细胞繁殖而来的生命’(第一个动机),在完全理解与精神融合中迎来了人类发展的高潮——其中,我们能听到延长、伸缩速度、富有活力的夸张和(或)变化,以及不均衡的速度。甚至诗意的沉思、个人化、主观化的元素也时得与闻。而我们迄今所听到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都是在A与Z两点间的某处游移不定;但是我还很少听到同一个指挥在不同场合演绎贝九时象我自己那两次演出一样如此迥然不同。”
这两次演出中的一场是在维也纳的音乐厅举行,另一场则是在波士顿的交响大厅。在维也纳的演出中,伯恩施坦看上去倾向于Z那一端,他相信,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浪漫主义——甚至简直是马勒化的。而在波士顿,他认为,那场演出是清晰、直接而且古典的。对此,他找到了更多的、不同的解释。其中一个关系到每一场乐队演出效果的因素是所处音乐厅的声学特质,指挥必须去适应这种特质。另外一个因素沉积于他棒下乐团的传统之中;还有就是小提琴首席和独奏演员的个人素质。另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乐器的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支美国小号的音色就不同与德国小号。这些都是纯外部的因素,但是他们的影响却不可低估。
伯恩施坦写道:“但是事实是,这两场演出恰恰是在那一瞬间通过我与这篇伟大乐谱之间的契合,从指挥台上开始发动的。尽管第二场维也纳的演出与乐队在波士顿的排练相隔只有四天时间,我却正是在四天时间内重新研读了乐谱——这是我的习惯:在维也纳演出前的那些天我钻研乐谱,在每一次演绎一部大的作品前我也会将乐谱钻研益深——不管在此之前我是否已曾指挥过他。而每一次都会有一片不同的天空……”
列奥纳德•伯恩施坦最后言简意赅地述及到他每一次对贝多芬作品演绎后所发现的秘密,这些秘密弥久而长新。他内心深处一种近于童稚的性格甚至使他发出这样单纯而虔诚的呼喊:“兄弟!”“女儿!”“快乐!”“无穷无尽!”“神!”
上面所说的维也纳的演出,就是我前面推崇的版本。我已经将它作为了我的“标准版本”,聆听的次数最多。富特文格勒的演绎精彩却不宜多听,正像如果整天都是山珍海味,反倒觉不出其中的妙处。在内涵深度上,伯恩施坦确实略逊富特文格勒,也许是因为民族的差异吧。但伯恩施坦的演绎非常吸引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张力十足而又游刃有余,有一气呵成之感,另外录音也非常优良,而录音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演绎的地位中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评说起来就很长了,不再这里细说,笔者仅指出几个特点来说明此版的精彩:音乐刚开始从朦胧的引子到主部主题出现时就非常吸引人,仿佛是混沌初开时的太虚,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是一个宏大的音乐戏剧;再现部那遏止不住的悲壮气氛轰鸣时,伯恩施坦处理得既慷慨激昂又不至失控;第二乐章茫然无着又勇往直前的力量和迷惘情绪,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大动态的对比,伯恩施坦都恰到好处;第三乐章是伯恩施坦最动人的演绎之一,那赤诚心灵的跳动、深藏的感情流露、大海般的胸怀和偶然泛起的浪花,都在伯恩施坦全身投入的指挥中得到最充分的展露;第四乐章紧张的引子、从一片寂静中引出的《欢乐颂》、欢乐情绪自然而又艰难地蔓延、男低音端正傲然的吟唱都非常令人信服;中间乐队气象万千的大赋格动感十足而又清晰分明,而后全体乐队的大合唱高潮如此感人,伯恩施坦流泪了,笔者流泪了,相信在场的观众也都流泪了;之后四声部合唱的庄严圣洁、轮唱的此起彼伏、直至最后尾声全体乐队的欢呼,小号手和长笛手已经近乎疯狂了,全体乐队和合唱团也近乎疯狂了……
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全体观众不由自主地全体鼓掌欢呼。要知道这是在1979年的维也纳,卡拉扬和伯姆还健在,欧洲还有众多的人对美国的指挥家报有成见,维也纳的听众也不知见识了多少伟大的指挥家……但我相信听众的欢呼和鼓掌是真心的,因为他们参与了一次伟大的音乐之旅,而他们是如此幸福,一生能有这样一次听乐经历应该是满足了。
无疑演奏者和演唱者的发挥都是近乎完美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弹性和张力、音色都是无与伦比的,合唱团的表现也非常优秀,四位独唱者都有高水准的演出。相比之下,托斯卡尼尼、瓦尔特和伯恩施坦在SONY公司的贝九,由于合唱团水准不高而打了折扣——美国合唱团毕竟有差距,柏林爱乐乐团只有在富特文格勒的棒下,才深入到了贝多芬的精神深处。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这场演出的LD时那“近乎颤抖”的心情。以后我无数次地聆听CD,每次音乐结束后,我都不由自主地想鼓掌欢呼。但DG公司残酷地将观众鼓掌欢呼的声音给CUT掉了,令我每次都十分地遗憾而失落,内心那汹涌的激动无处发泄,如刺在哽般难受。如算不足,CUT掉掌声可以算此版本最大的不足吧。
这张CD以各种面目发行过,DG公司出版的伯恩施坦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就用了此版,后来在100张“古典音乐入门系列”中出过,DG公司出版的由指挥家本人挑选的“伯恩施坦纪念专辑”中也有,现在最新的“画廊系列”又收录了进去,但很奇怪大家都不大注意这张唱片,对这个版本的评论很少。从前DG公司做过调查,他们在出版完了100张“大师原像系列”后,请全世界的爱乐者推荐自己心目中的“第101张”唱片,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这张唱片。
伯恩施坦的现场绝对是最激动人心的。我盼望着能早些出版他的DVD,不只是这张贝九,还有他的马勒……
转载自:爱乐人走四方
原文网页:http://www.bh2000.net/classic5/disc/xiaolong01.htm
注:此版最初于1980年发行,打包里面有原CD封套图片。这里发布的是2001年的Panorama双张里的第一张。另一张为庄严大弥撒。
专辑曲目:
01. 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02. Molto vivace”
03. Adagio molto e cantibile”
04. Presto”
05. Presto – >>O Freunde, nicht diese Tone!


标签: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750145.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Bernstein and VPO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Bernstein Conducts VPO 1979 Live [APE] → http://www.books51.com/7501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