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IPB Image


概述

  本文目的,在观察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内部情势演变之过程,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前此三十年间自强运动之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推究其所以然,可得三大线索:其一,则由于一般认识之不足,致使求自强之洋务工作,饱受牵制,而李鸿章尤成守旧士大夫之矢的;其二,则由太平天国起事后,汉人新兴势力之崛起,使满清帝国在事实上渐由中央集权变为地方分权,变为地方分权, 以致不可能形成一领导全国之有力核心,遂使自强工作大受限制;其三,则北京满人统治集团内亦始终有矛盾,而汉人士大夫之门户党援又从而推波助澜,遂使中央政府以内亦日趋日趋分化,而自强工作乃益难推进。 有此三端,甲午一战遂终食其果,后此政局形势乃迥异于前。
  甲午战争历时年余,其间政局变迁之大瑞有四:其一,则李鸿章与淮军在日本与清流主战派夹击之下,声名扫地,,大为失势,其三十年来在中国之首要地位,从此沦落。二,则受抑十年之清流势力,在战争期间又东山再起,翁同龢一系,尤为之重心,上结德宗,外联湘军,一方面猛烈打击李鸿章之主和,与淮军之战败;另方面则力攻其十年来之政敌孙毓汶等,皆获相当成功,但其主战政策,则为太后所抑,亦由其惟事高论,无术挽败局也。其三,则经此一战,德宗与太后之见解益分歧,而宫廷内之矛盾亦愈演愈烈,“帝党”、“后党”之对立,乃逐渐表面化。其四,则经此一战,中国军队之弱点毕露,于是北洋新军,遂于战争末期,创建于小站。
  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而袁世凯接统新军,大加整顿,亦渐露头角。中枢则翁同龢主政,而清流势力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是帝后党争益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随时势之推移,逐渐孳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矣。


内容截图

IPB Image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67937.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 http://www.books51.com/679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