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走红的国家: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 – 鲁奇尔·夏尔马
文章类别:
- 19 9 月, 2022
- 5 条评论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快捷索引
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对新兴国家的成长动力进行精彩绝伦的分析,并大胆预测了决定国家未来成败的趋势与因素的权威著作。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从事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生意人的投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本书是指导政府决策机构应该如何规避国家战略的风险,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企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必读的决策参考。
21世纪的头10年,各个新兴国家几乎同时经历着普通繁荣时期,但在下一个10年,它们的发展将会千差万别。作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新兴市场繁荣发展、衰退的局面,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各国的政体、地方保护主义、家族继承制企业等相互作用力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与不平衡关系。
作者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投资新热点和走向的揭露性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次金融萧条中找到变革的思路。而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从温州小商品市场的老板到政府高层,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中国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未来在哪里?民间资本和国家资本应该投向哪里?中国能否复制日本上世纪的成功?为什么韩国制造业水平为何能一直遥遥领先甩下了日本?下一个10年,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是一本对新兴国家成长动力进行精彩绝伦的分析,并大胆预测了决定国家未来成败的趋势与因素的权威著作。
21世纪的头10年,各个新兴国家几乎同时经历着普通繁荣时期,但在下一个10年,它们的发展将会千差万别。作者全景式地展现了新兴市场繁荣发展、衰退的局面,包括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各国的政体、地方保护主义、家族继承制企业等相互作用力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与不平衡关系。作者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投资新热点和走向的揭露性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在这次金融萧条中找到变革的思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从事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生意人的投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是指导政府决策机构应该如何规避国家战略的风险,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引导企业拉动当地经济的必读的决策参考。
全书语言通俗易懂,从小商品市场的老板到政府高层,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作者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长期投资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积累了大量一线检验自己投资实践的想法,并以独特的视角着眼于公司及行业发展、各国宏观经济。他还长期担任美国《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定期跟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 · · · · ·
鲁奇尔·夏尔马
很少有作者能够同时具备广阔的视角与丰富的国别知识,所以无法就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发展写出一部权威著作,但夏尔马做到了。
他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长期投资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积累了大量一线检验自己投资实践的想法,并以独特的视角着眼于公司及行业发展、各国宏观经济。他还长期担任美国《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定期跟踪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会员福利
同类文章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619.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一炮走红的国家:探寻下一个经济奇迹 – 鲁奇尔·夏尔马 → http://www.books51.com/619.html |
上一篇: 一本书读懂金融常识 – 李昊轩
下一篇: 公共经济学概论 – 张学敏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非常全面的新兴市场分析书。对中国的制度设计和领导层决策思路分析的很透彻、到位,对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介绍稍欠体系和深入分析,但从多方位角度描述了经济社会现象,给初次了解的人一个宏观的视角,打下日后分析思考的好基础。
讲到了各新兴市场特点,合理但基本也在意料之中。看预测名单,西欧历来对捷克充满敬意,波兰则完全不同。土耳其世俗主义功效早就名声不小。东亚方面,其实比起日本,韩国真的更值得敬佩,我在前年观念大有改变。南亚-东南亚其实背景相似,除了泰国(英法势力分界)都有殖民史,紧接内战独裁,也是斯里兰卡和平红利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掉队的经济体不说了,问题很明显。最后作者认为政治制度不如领导人重要,部分正确吧,不是说“高低语境”就能预测国家经济,但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有时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每个地域都相当复杂。
乐在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之中
在一篇书评中*,评论者说“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所言,这一问题是如此有趣,以致于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便很难再去想其他问题了。”这个观点,也正是本书中文版封面所言“真正的生意人,没有什么比投资一个国家更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了。”
作者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新兴市场股票业务负责人,长期投资全球40多个中低收入国家,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作为一个将走访考察被投资国作为工作主要内容之一、亲身贴近市场捕捉商机的职业商人,作者的观点显然与学院派经济学家的风格大为不同。作者很少像经济学家一样总结一国发展的“道路”、“原理”,而更多的去尽量客观和全面的去描述一国经济发展中的现象,谨慎的给出自己的预判。作者是如此谨慎的作总结、下判断,使其往往结合多方因素、论证各种可能性,而非是要得出结果。这一点与本书的宣传形象似乎有所不同,想要简单获取结果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一点失望,因为本书似乎并不是要给出作者本人的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指导性的意见,而更像是作为一个谨慎的商人,给出作者自身思考分析做决策所参考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泛泛的给出了自己的对新兴市场的判断经验和思考结果。
本书这一特点,在作者的原话中表露无遗:“没有人可以精确的阐述一个国家之所以发展或停滞的原因。我们没有神奇配方,拥有的只是一长串已知要素……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究竟能否在某个国家的某个时间合力产生增长,都是未知数。”作者以十分谦逊的近乎于消极的态度,将各种机遇和成功归因于例如时代机遇之类的超出投资人主观分析判断预测能力之外的因素。
这一点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来自于另一本在投资界十分流行的读物——《对冲基金风云录》,其中反复提到许多投资界的流星式的明星基金经理,将自己的在日元套利时代、科技泡沫时代、南美新兴市场的成功,化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环境改变的时候遭遇滑铁卢。
在见证了二十多年乃至更久的全球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之后,作者与《对冲基金风云录》里提到的那些聪明勤奋又过度自信的年轻的投资经理不同,作者展现了可贵的谦逊,能够跨越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结合投资市场变迁的历史,将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环境相结合,给出了自己的对全局变化脉络的思考分析。这些思考分析是如此的可贵,作者以类似于自我探讨式(而不是判断下结论式)的口吻记录了自己的点滴经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培养基金经理,也不是为了卖自己的观点而谋升,而是展示一个成功的成熟的投资者的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论,不拘泥于学院经济学理论的、在长期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投资哲学。作者的这些记录无疑是非常专业化的,充满了各种术语,对应折射着许许多多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和经济变换规律,每段话背后都让我揣摩思考良多,结合自己几年以来对经济的学习观察和浅显的思考才能领会。这些思考分析是如此简单,以至于让我觉得仅仅得以管窥作者的投资思想之一斑;这些思考分析又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我担心初学者可能会因为不得要领而没有吸取到精华,这些精华集中在第一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的分析之中,也散落在对各个新兴市场的描述评论之中。
第一章《长期增长的神话》、第十三章《狂欢之后,各自为战》、第十四章《西方集体复兴与新兴国家个体崛起》无疑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点睛之篇。其余的篇幅,也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各个新兴市场的描述评论,是建立在作者二十年来为媒体撰稿的文章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章节介绍了各主要新兴市场的经济面貌、政治风格、文化特点,尤其着重描述了许多国家在经济上的变迁对比,这些变迁对比和深入基层的了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经济体的基本面貌,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如同作者所说“我们没有神奇配方,拥有的只是一长串已知要素……这些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未知数。”
但毫无疑问,这些章节依然有着巨大的价值,为我们了解新兴市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各种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为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真实素材。读懂了作者这些在长期的实践中思考和分析的素材,会对理解作者的投资思想——有别于学院派经济理论的经历过实践磨砺洗礼的思想——有更好的帮助。一直以来,各种经济理论饱受诟病和质疑,许多经济理论破产,于是一方面人们将视线投向资本市场上的赢家,从他们自成的体系的理论中汲取智慧,另一方面经济史得以凸显其本身的无比重要的价值,能够让我们突破经济理论的局限与缺陷,去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经济本身。这些章节为我们展现了超越经济史的丰富生动的细节,通过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经济大变迁。无论是从商的实体商人、还是有志于理解经济的从业者,乃至于为了追求政治理想的实践而寻求路径的有志之士,都能从中获益。
这些章节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折服的对主要市场的深刻洞察,如对中国决策层风格及其变化的分析,对未来十年期战略规划与主动实施温和衰退的掌握,对中国辉煌复兴的心理的论述;还展现了许多令人不禁赞叹拍案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为经济现象规律提供佐证和支撑,大大提高了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增强了说服力。其中不少细节如印度篇中绝育手术运动引发的段子“他一定有一台新的收音机”,如对小国细分到地区性政府政策的变迁和描述——包括南非某省长访问Twitter,都让我赞叹不已,吃惊程度好比一个没在中国生活过几天的外国人跟我头头是道的描述中国80年代的恶性通胀引发的抢购狂潮,或者一个外国投资者跟我讲述我家乡省份的某个排不进全省前五的地级市的发展方向和领导班子管理风格一样——我对这些仅有模糊的印象甚至完全不了解!这些章节的背后,是投资界许多个聪明又勤奋的投资经理、分析员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作者在文末的致谢中列出了长长的感谢名单,也让我感叹发达资本市场的触角之广之深。这些对金砖四国、第三世界、第四世界的描述评论令我倍感坐井观天,读起来大呼过瘾,又大呼不过瘾,因为毕竟一国经济体及其变迁岂是短短几页纸可以概述的。读完一遍之后,深感许多细节了解甚草,意犹未尽,尚需回味。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书在商言商,没有明显的理论倾向,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阅读本书仿佛同时在真真切切的行万里路,不亦乐乎。正如本文开头罗伯特•卢卡斯所言, “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这一问题是如此有趣”,即使只是纸上谈谈,也足以使人乐在其中了。
*中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王军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写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510
中国“一炮走红”背后的隐忧
探寻国家兴衰的奥秘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所言,这一问题是如此有趣,以致于人们一旦开始思考这一问题,便很难再去想其他问题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亿人摆脱了贫困,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等等。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因此,我们在人均方面取得的任何改善,那怕只是少许,都可以看成是对全人类的贡献,这样说不算过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能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重拾几百年前的辉煌,无疑是令人着迷,同时又令人存疑的一个问题,而当我们对这些年中国的发展路径做一番严肃思考之后,这一问题似乎变得迫切起来。
最近,汉译新书《一炮走红的国家》(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反思机会。此书作者鲁奇尔•夏尔马(Ruchir Sharma)是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负责新兴市场的投资家,这使得他具有全球的视角并拥有大量的一手材料。
此外,他还担任过电视评论员和美国《新闻周刊》及《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通读全书,第一感觉恍如徜徉在万国博览会,因为此书涉及的国家实在太多了,有点眼花缭乱,作者信手拈来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强化了这一印象。尽管如此,夏尔马还是用了很大篇幅专论中国问题,并将其置于显要位置。例如,第二章即展开对中国的论述,在被冠以“中国的成长狂欢与温和衰退”的论述中,作者简要温习了中国过去取得的经济成就,同时指出中国的隐忧。夏尔马还列举对中国乐观和悲观两派的观点和理由。不过,这些短期的情绪,无论乐观也好,悲观也罢,说到底对一国的繁荣与衰落影响都不大,因为一国长期的兴衰实际上是靠制度来保障,并可由制度来解释的。
环视全球,恐怕没有那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能让人们的看法产生如此大的分歧了,而这种有趣的对比和分析,恰是最吸引中国读者的卖点之一。除去对中国取得成就大唱赞歌之外,此书作者在乐观的笔墨中也不失冷静的色彩,如认为中国“大到难以繁荣”(第21页),但“中国不会崩溃,它会发生转变”(第241页)。为支持这种谨慎乐观的情绪,夏尔马特别列举出几个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力枯竭、通货膨胀、社会动荡、政府债务、体制问题和消费不足等等。如此阐述的背后是想说明,除非中国政府能够妥善处置上述问题,否则,中国不大可能走上一条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目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阵痛。中国已由原先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转变为灵活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现代国家的角度看,尽管基本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框架已见雏形,但进一步改革现存体制中的痼疾和完善目前的社会结构,丝毫不比过去30年急剧的改革和变迁来得容易,相反,从多个层面和因素来看,未来的改革会更加艰难。30年前,多数中国人都能从改革中获益,那时候的改革阻力小,成本也很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社会各阶层也快速形成和壮大,庞大且稳定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在成为变革中国的强大阻力,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动到这部分人的“奶酪”。套用一句眼下中国的流行“语录”便是,触及中国某些人的利益比触及这些人的灵魂更难。夏尔马对于当今中国热点问题的熟悉和关注有点让人吃惊。例如,他借用中国电视剧《蜗居》的剧情,强调普通中国老百姓对不断上涨房屋价格的绝望(第27页),而这仅仅是中国众多令人不安问题中的一个。
这种看得见的社会隐忧和看不见的制度桎梏将成为阻碍中国未来发展的绊脚石,也是当下中国政府迫切需要攻克的。毋庸置疑,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无疑是第一要务。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是适用的,因为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仍有不少地区发展严重滞后,处于贫困的境地。不过,相对于其他一些国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长记录表明,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选择了一条大体正确的道路,而一些非洲国家迄今尚未迈上发展的正途。
《一炮走红的国家》警示我们,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及与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中,都曾折戟沉沙而变得默默无闻。例如,在上个世纪的这个时候,阿根廷从许多指标来衡量都属于发达国家,然而,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这个国家就沦落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已变得基本无足轻重了。这些过往的经验表明,无论是摆脱贫困,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还是希望成为高收入的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路径可用沟壑纵横来形容,要么布满陷阱,要么崎岖不平。
正如夏尔马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无法将若干关键问题解决好,那么,中国将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之中而难以自拔,无法踏上高收入国家的征程,这一观点同样得到了多个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的背书。例如,2012年,世界银行曾发布一份颇有影响的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在这份长篇报告中,国外学者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警告中国政府如果迟迟无法解决一系列紧迫问题,如经济活动中过多的行政干预、社会不平等、法治薄弱和环境污染等,中国便会风头不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泥沼之中。
在享受到一炮走红带来的盛宴之后,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必然会思考这种成长的狂欢能持续多久。虽说世间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每次盛宴过后,我们总是期待着下次可以享受更大的盛宴。在经济史学家看来,一个国家保持二三十年的增长不足为奇,也不值得称羡,毕竟这样的国家已有无数,能够保持一二百年的稳定增长才可称为奇迹,才是值得我们孜孜以求的“盛宴”。
《一炮走红的国家》的书名本身也值得玩味,因为“一炮走红”带有偶然走运的寓意。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努力使得中国成为一鸣惊人的国家,那么,未来中国能否实现持久的繁荣,就绝不可能是一种偶然事件,更不可能靠侥幸获得,而必须靠无数仁人志士长期不懈的努力。能够一炮走红的国家无疑是幸运的,而将这种势头长期保持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幸运,恐怕更多需要的是智慧,这种智慧的结晶和集中体现便是,构建一套稳定有效的制度体系,它能确保未来中国的发展建立在强大可靠的基石之上,同时为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正是中国最需要创建的,也是中国学者理解的“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注:作者王军毕业于清华大学,是经济学博士、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应邀为《一炮走红的国家》一书撰写的序言,此书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本文编辑刘波。)
如果没有风 那就划桨吧!
首先要说这本书不便宜,拿到的书的时候他比我预想的要薄多了,但看了开篇就觉得可能真的会有惊喜。
比较吸引我的有几段话,摘出来给没买的看一下。
预测的传统规则是尽可能多地预测,然后只公布蒙对的那部分。新规则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这样就没有人会知道你预测错了。(P3)
大多数专家和预言家都乐于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让人相信他们正站在聪明人这一边的异乎寻常的理由。这些狂热在某个时期似乎讲得通,直至奇怪的推论轰然倒塌。(P5)
其实从这些对预测的态度来看,还是很中肯的。另外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十个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每章都会有一个章节的总结,按照每个国家的特点写的,很通俗易懂,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去过这些国家的人还是非常有收获的。涉及比较难懂的地方也都做了注释或者解释,比如“金发女孩经济”“古德哈特定律”。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快结束的几个章节的内容,还是摘出一部分我喜欢的。
技术创新遵循自己的思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创新不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虽然结果往往跟逻辑结构联系在一起。”(P239)
在经济生活中,幸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重要的不是你本身拥有什么,而是与周围的人相比你拥有什么。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喜欢生活在一个个人收入比身边的人挣得更多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绝对收入更高的世界。(P243)
这章的插图是:如果没有风,那就划桨吧!拿这个和大家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