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中文名: 温病纵横

作者赵绍琴

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北京中医学院

书号: N/A

发行时间: 1980年

地区大陆

语言简体中文

简介

IPB Image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即温热病和湿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附案多为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治验,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本书是学习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上篇 总 论 1
第一章 概说 1
一、温病和温病学的概念 1
二、温病的特点 1
目 录 1
三、温病与温疫 2
四、温病与伤寒 2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4
一、温病的病因 4
二、温病的病机 7
三、温病的治法 7
1.以病名分类 8
第三章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8
一、温病的分类 8
2.以发病类型分类 10
3.以病变的性质分类 12
二、温病的辨证纲领 12
第四章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6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16
二、《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 16
三、晋、唐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7
1.晋代王熙(叔和) 17
1.金代刘完素 18
四、金、元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8
2.隋代巢元方 18
3.唐代孙思邈和王焘 18
2.元代王履 19
五、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9
1.明代汪机的“新感温病”说 20
2.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说 20
3.清代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20
4.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 21
5.清代吴瑭的“三焦辨证” 22
6.清代其他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23
一、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25
2.温热病的特点 25
1.温热病的概念 25
第一章 温热病 25
概说 25
中篇 各 论 25
二、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26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26
2.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 27
三、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29
四、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29
1.风热犯卫 30
三、辨证施治 30
第一节 卫分证治 30
一、证候特点 30
二、治疗原则 30
2.风热犯肺 36
3.外感温燥 37
4.阴虚感温 39
第二节 气分证治 40
一、证候特点 40
二、治疗原则 40
1.热邪在肺 41
①温热壅肺 41
三、辨证施治 41
②肺热成痈 42
③燥热伤肺 44
④暑热犯肺(暑咳) 46
2.热在胸膈 47
①热郁胸膈 47
②热灼胸膈 48
3.痰热结胸 49
4.肺胃热炽 50
5.暑伤津气 58
6.津气欲脱 60
①热结便秘 62
7.温热在肠 62
②热结便秘兼阴液素亏 69
③热结便秘兼气阴两虚 71
④热结便秘兼痰热壅肺 73
⑤热结便秘兼痰热结胸 74
⑥热结便秘兼小便赤痛 76
⑦肠热下利 77
8.气热动风 78
9.热郁胆经 79
10.燥犯清窍 81
11.温疟 83
12.温毒气分证候 85
①大头瘟、痄腮 85
②烂喉?痧,毒壅气分 89
13.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91
14.邪热已退,肺胃阴伤 92
15.邪热已退,气阴两伤 93
第三节 营分证治 94
一、证候特点 94
二、治疗原则 95
1.热伤营阴 96
三、辨证施治 96
2.营热动风(暑风、暑痫) 99
3.热伤营阴,小便赤痛 102
4.卫营合邪 105
5.气营两燔 107
6.热陷心包 108
7.热陷心包兼瘀血阻络 114
8.热陷心包兼有腑实 116
9.暑热卒中(中暑、暑厥) 117
第四节 血分证治 118
一、证候特点 118
二、治疗原则 120
三、辨证施治 121
1.血热动血 121
2.血热蓄血 124
3.肺热吐衄(暑瘵) 126
4.气血两燔 129
附:疹、斑、丹痧之鉴别 130
5.气血两燔,热毒充斥(暑燥疫) 135
6.血热动风 138
7.火旺阴伤,心肾不交 140
8.邪伏阴分 141
9.真阴耗损 143
①兼汗出不止 149
②兼大便溏泄 150
10.亡阴失水 152
第二章 湿热病 157
概说 157
一、湿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57
1.湿热病的概念 157
2.湿热病的特点 157
二、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 158
1.三焦的生理概念 158
2.三焦辨证的内容 160
三、湿热病的转归 162
四、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163
五、湿热病的治疗禁忌 165
第一节 上焦湿热证治 166
一、证候特点 166
二、治疗原则 167
三、辨证施治 167
1.湿邪困表 167
2.寒湿困表,暑热内蕴 169
3.湿热郁阻,表里同病 170
4.外感暑湿(冒暑) 173
5.暑秽卒中(暑秽) 174
6.上焦湿热吐衄(暑瘵) 176
7.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177
第二节 中焦湿热证治 181
一、证候特点 181
二、治疗原则 182
三、辨证施治 182
1.湿重于热 182
①湿挟食滞 182
②湿郁表里 183
③湿郁酿热 184
④湿热郁蒸,外发白? 186
⑤湿热动风 188
⑥湿热伏于募原(湿热疫) 190
⑦瘥后调理 192
⑧湿热病变证 193
(1)便血不止,阳气虚脱 193
(2)湿盛阳衰 194
2.湿热并重 195
①湿热中阻 195
②湿热弥漫 196
③湿热胶着 197
④湿热秽浊,郁阻蕴蒸 199
⑤湿热郁阻,三焦气滞 201
⑥湿热痹痛 203
3.热重于湿 204
①胃热挟有脾湿 204
②暑湿弥漫 205
③湿热郁于足少阳胆 207
④湿热黄疸 209
第三节 下焦湿热证治 210
一、证候特点 210
1.湿重于热 211
①湿阻膀胱 211
三、辨证施治 211
二、治疗原则 211
②湿滞大肠 214
2.热重于湿 215
①膀胱湿热 215
②胃肠湿热挟滞 216
③湿热痢疾 217
下篇 名篇选按 219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219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273
《薛生白湿热病篇》 285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60551.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温病纵横 扫描版 赵绍琴 → http://www.books51.com/605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