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内容介绍:

自序

  佛教需要现代化!

  佛教现代化缺少的东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一九五七年,菲律宾有佛教主办的社会中学,透过印顺长老要我为他们编写一部佛教教科书,自觉力有未逮,因此辞谢。一九六○年代后,新加坡倡导华文,希望能编印佛教教科书,常觉法师商之于我,有感因缘不具,加以婉拒。环视今日佛教在台湾的发展和普及状况,实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书》,目前虽然有一套方伦居士编著的初级、中级、高级佛学课本,以及后来许多佛教团体所陆续编印的佛教教科书,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视。

  一九九○年起,我发心要为佛教编写一套教科书,定名曰《佛教》。最初计划以十万字为限,后来结合佛教界大德长者的著作,以及各家学说,渐成为三百万字的初编,出版后,没有对外发行,只做为佛光会会员和佛光山徒众弟子讲说的参考资料。

  近年来,益感教科书的需要,同徒众妙清提起,妙清自动争取许多义工协助,举凡佛光山的职事、丛林学院的教师,甚至是学生,众皆响应。只是《教科书》的体例,不比一般的作文,非专职不能尽其功,所以向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建议成立书记室,加强书记室的功能,展开《佛光教科书》初编的工作。

  这期间,不论行脚海内外各国,《佛光教科书》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功课,甚至在疗病之中,带领书记室的书记们到澳洲黄金海岸的佛光缘中心闭关写作,行到香港佛香精舍,依旧不眠不休的赶工,如此在美、欧、澳等各洲之间数度来回,终于完成了些许的心愿。

  为了使《佛光教科书》的内容更为缜密周延,特别礼请教界内外的学者大德助成,例如一篇‘西藏佛教’,特地邀请中华汉藏文化协会理事长田璧双喇嘛校正;‘道教概说’一文,延请钻研道教多年的南华大学校长龚鹏程先生评定;‘民间宗教’则委由对此素有研究的郑志明教授定稿;而一贯道的前人林育德先生也共襄盛举,为‘一贯道概说’鉴定;甚至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都经由各专门学者或宗教师予以校订。至于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有的参与审稿,有的补充资料,有的润饰修订,可以说这部《佛光教科书》虽由我编定纲目,但因有佛光山子弟的参与,以及众多因缘才能圆满定谳。

  《佛光教科书》从一九九五年着手,历五年终于在佛教东传两千年纪念前夕汇编完成,感谢三宝十方大德,由于前人的资料、台湾佛教蓬勃出版的事业及诸位佛教大德的作品,促成了《佛光教科书》的问世。

  关于《佛光教科书》编辑内容的特色有四:

  第一、《佛光教科书》全套共有十二册,分别是:

  第一册《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菩萨行证》

  第四册《佛教史》

  第五册《宗派概论》

  第六册《实用佛教》

  第七册《佛教常识》

  第八册《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佛光学》

  第十二册《佛教作品选录》

  每册含二十课,每课以两千字左右为篇,但这样的字数限制,对浩瀚无垠的佛法总有缚手绑脚的窘态,因此以注释做为补充,也是帮助研读学习者,减少搜罗资料的困难。

  第二、这十二册《佛光教科书》前后的分类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学习为目标。佛教以三宝为中心,因此将《佛法僧三宝》列为第一册,学者一旦对三宝建立信心以后,则佛法大海就能任其遨游。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第三册《菩萨行证》,是对三宝的延伸,因此前三册可以说是对三宝理论的架构。此外,《佛教史》与《宗派概论》有相互关系;《实用佛教》、《佛教常识》、《佛教与世学》也彼此互有关连,而《佛教问题探讨》与《宗教概说》,则是为了让大众对宗教问题有广泛的认识。

  我们所以把《佛光学》编列在《教科书》第十一册,是因为数十年来佛光山倡导佛教现代化、人间化、制度化,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不无影响,因此以佛光山和佛光会为主,提供一些概念和认识,协助大家掌握佛教未来发展的动向。

  为了让初学者能够从古德的作品里认识浩瀚无边的佛法,我们选择一些历代的经论和佳作,辑成《佛教作品选录》,并加以简介,希望藉由欣赏这些作品,对佛法有更深切的体认。

  第三、《佛光教科书》的内容受限于篇幅,教者、研读者可以多参考注释,有时注释更能表达主题的说明,至于图片、习题更有待各个教者、研读者运用。

  必须附带一提的是,对于注释内容不能一一标明出处,是本教科书的不足之处,不过佛光山发行有《佛光大藏经》及《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读者可以充分运用,尤其《佛光大辞典》对《佛光教科书》的教学,更能有所帮助。

  第四、《佛光教科书》并非以学者专家为主要读者对象,而是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学者所编印,内容着重在佛教基本知识的强化,因此学术性的研究推论及考据,不属于本《教科书》的范围。此外,在宗派的介绍上,我们的立场不偏于某一宗派,更非一家一派的言论;而在探讨佛教史上,纵使存有佛教流传的缺失问题,我们也不掩藏,希望有助于佛教未来的革新改进,教者、研读者可从本《教科书》获得对佛教全盘的了解。所以我们希望《教科书》能成为佛门中师父课徒之用及各个佛学院教师上课的教本,并能普遍应用于各寺院团体举办的讲习会、读书会等,更希望《教科书》也能提供给有心研究佛学者有入门的参考依据。

  本书出版的日期,正逢西元两千年、也是佛教东传中国两千年的纪念,值此世纪交替之期,仅以此微愿,化作心香一瓣,奉献十方三宝各位大德,至望见者闻者不吝赐教!

  星 云  佛光山开山寮

  二○○○年元月

百度网盘下载:http://pan.baidu.com/s/1jGnNo1o

内容截图:




目录: 

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一课 佛的意义
第二课 如来十号
第三课 佛身
第四课 佛德
第五课 佛像的种类
第六课 他方佛名
第七课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第八课 法的意义
第九课 佛陀说法因缘
第十课 修学佛法的次第
第十一课 佛法的内容
第十二课 经典的来源
第十三课 译经事业
第十四课 僧的意义
第十五课 僧团的组成
第十六课 比丘尼教团
第十七课 六和敬
第十八课 声闻僧与菩萨僧的区别
第十九课 结夏安居
第二十课 弘法利生

佛光教科书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一课 佛教的真理
第二课 经藏
第三课 律藏
第四课 论藏
第五课 戒律
第六课 禅学
第七课 般若
第八课 四圣谛
第九课 十二因缘
第十课 五蕴
第十一课 业力
第十二课 八正道
第十三课 因缘果报
第十四课 三法印
第十五课 缘起
第十六课 空有
第十七课 中道第十八课 无常
第十九课 涅槃
第二十课 烦恼

佛光教科书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一课 菩萨道的起点
第二课 菩萨道的实践
第三课 菩萨道的次第
第四课 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
第五课 智者文殊菩萨
第六课 普贤菩萨的大愿
第七课 地藏菩萨的事迹
第八课 弥勒欢喜佛
第九课 艺术家马鸣菩萨
第十课 八宗共祖龙树菩萨
第十一课 破邪的提婆尊者
第十二课 唯识家无著大师
第十三课 千部论师世亲菩萨
第十四课 胜鬘夫人的十大受
第十五课 《维摩经》与维摩
第十六课 童男与童女
第十七课 现代菩萨的性格
第十八课 现代菩萨的风姿
第十九课 菩萨道的经论介绍
第二十课 总论菩萨道
第二十一课 圆满菩萨道

佛光教科书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一课 僧团的成立
第二课 经典的结集
第三课 部派佛教的发展
第四课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第五课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
第六课 佛教的东传
第七课 魏晋佛教史
第八课 南北朝佛教史
第九课 译经事业的开展
第十课 隋唐佛教史
第十一课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
第十二课 宋元明清佛教史
第十三课 民国佛教史
第十四课 西藏佛教史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史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史
第十七课 东南亚、南亚佛教史
第十八课 欧美佛教史
第十九课 其他国家佛教史
第二十课 新兴教团的开展

佛光教科书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一课 宗派总论
第二课 印度部派佛教
第三课 印度大乘佛教学派
第四课 俱舍宗
第五课 成实宗
第六课 律宗
第七课 法相宗
第八课 三论宗
第九课 天台宗
第十课 华严宗
第十一课 真言宗
第十二课 禅宗
第十三课 净土宗
第十四课 藏传佛教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
第十七课 南传佛教
第十八课 大理佛教
第十九课 蒙古佛教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
第二十一课 中印佛教的流传

佛光教科书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一课 佛教的道德标准
第二课 佛教的伦理观
第三课 般若的妙用
第四课 佛教对经济的看法
第五课 佛教的战斗观
第六课 佛教对教育的看法
第七课 佛教的政治观
第八课 佛教的参禅须知
第九课 持戒与犯戒
第十课 佛教的师弟之道
第十一课 佛教的家庭观
第十二课 佛教的事亲之道
第十三课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第十四课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第十五课 佛教徒的一日行
第十六课 密行百事
第十七课 佛教徒的生涯规划
第十八课 佛教对生老病死的看法
第十九课 探病须知
第二十课 临终关怀应有的认识
第二十一课 佛教徒应读专书

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一课 丛林寺院
第二课 寺院建筑
第三课 道场行事
第四课 寺政外事
第五课 寺院清规
第六课 宗教法令
第七课 法器法物
第八课 衣单僧物
第九课 各种称谓
第十课 学佛行仪
第十一课 丛林漫谈
第十二课 法事介绍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第十四课 佛教节日
第十五课 民俗神祇
第十六课 佛语典故
第十七课 生活法相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
第十九课 佛教的法数
第二十课 佛教的第一

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一课 佛教与宇宙
第二课 佛教与命运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第四课 佛教与法律
第五课 佛教与哲学
第六课 佛教与教育
第七课 佛教与管理
第八课 佛教与科学
第九课 佛教与医学
第十课 佛教与会议
第十一课 佛教与观光
第十二课 佛教与环保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
第十四课 佛教与艺术
第十五课 佛教与文学
第十六课 佛教与建筑
第十七课 佛教与音乐
第十八课 佛教与舞蹈
第十九课 佛教与礼俗规范
第二十课 佛教与地理风水
第二十一课 佛教与公益事业
第二十二课 佛教与心理咨商

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一课 信仰
第二课 教理
第三课 文史
第四课 宗派
第五课 戒律
第六课 制度
第七课 称谓
第八课 仪礼
第九课 菩萨
第十课 修行
第十一课 宇宙
第十二课 人生
第十三课 生死
第十四课 生活
第十五课 家庭
第十六课 素食
第十七课 民俗
第十八课 应世
第十九课 神异
第二十课 破邪

佛光教科书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一课 一神、多神与无神的探讨
第二课 印度外道种种
第三课 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第四课 佛教的五乘宗教观
第五课 民间宗教介绍
第六课 一贯道概说
第七课 道教概说
第八课 天主教概说
第九课 耶稣教概说
第十课 回教概说
第十一课 犹太教概说
第十二课 新兴宗教介绍
第十三课 附佛神祇的因缘
第十四课 佛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
第十五课 佛教对三教九流的看法
第十六课 佛教对异端邪说的看法
第十七课 佛教对神坛的看法
第十八课 巫术与灵媒
第十九课 宗教祈祷的意义
第二十课 宗教师的条件

佛光教科书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一课 佛光学的内涵精神
第二课 佛光学与当代思潮及未来使命
第三课 传统与现代融和
第四课 佛光学的发展与方向
第五课 国际佛光会的创会缘起
第六课 国际佛光会的宗旨和理念
第七课 国际佛光会会歌的意义
第八课 国际佛光会主题演说简介
第九课 佛光三昧修持法
第十课 国际佛光会礼仪要点
第十一课 从佛光山认识人间佛教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
第十三课 佛光教团的组织系统
第十四课 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第十五课 人间佛教的社会运动
第十六课 佛光人的养成教育
第十七课 佛光学问题初探
第十八课 佛光人间事
第十九课 佛光人情味
第二十课 佛光山大事记

佛光教科书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一课 十劝(南朝梁.善慧)
第二课 四相诗(南朝梁.善慧)
第三课 信心铭(隋.僧璨)
第四课 大乘起信论义记序(唐·法藏)
第五课 三藏圣教序(唐·李世民)
第六课 无相颂(唐·六祖惠能)
第七课 永嘉证道歌(唐·永嘉玄觉)
第八课 辞北堂书(唐·洞山良价)
第九课 是非歌(宋·汾阳无德)
第十课 十牛图颂(宋.廓庵师远)
第十一课 西斋净土诗(选录)(元·梵琦楚石)
第十二课 七笔勾(明·袾宏)
第十三课 缁门崇行录(选录)(明·袾宏)
第十四课 示厨(明·紫柏)
第十五课 劝世咏(明·憨山德清)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第十七课 宝王三昧论(明.妙叶)
第十八课 赞僧诗(清·顺治)
第十九课 五十生日感言(民国·太虚)
第二十课 药师佛七法会发愿文(民国·戴季陶)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民国.慈航)
第二十二课 佛光大藏经编修缘起(民国·星云)
第二十三课 佛光菜根谭(节录)(民国.星云)
第二十四课 文选
第二十五课 诗选
第二十六课 悟道诗
第二十七课 词选
第二十八课 佛寺联语(选录)
第二十九课 座右铭
第三十课 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注】
禁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您喜欢它,请耐心下载,ED2K资源需要有人做种,有时冷门资源需挂机等待。有特别需要的请去论坛求助资源,推荐大家用百度云盘共享。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34320.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佛光教科书 十二册 → http://www.books51.com/3432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