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索引


会员福利

资源无源时,可利用百度网盘 & 迅雷云盘取回

此内容仅供注册用户。请 %登录%.

神秘内容,请 登录 / 注册 后查看

会员可见全站福利 !

中文名: 中国地方戏-曲剧大全

资源格式: MP3

版本: [徐九经升官记选段]王荣光 更新完毕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简介

IPB Image
申明:该资源已经杀毒
杀毒软件:瑞星2005
版本:17.51.01
常驻服务器:BiG BanG 11
开源时间:18点至24点供源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历史沿革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约于清末民初,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发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打皂》、《小打鱼》等。"高跷曲"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高台曲"这种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早在民国15国(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郑铁炉村朱万明和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不能踩高跷演出,应观众的迫切要求,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等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收到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从此,高跷曲走上了舞台。这种去掉高跷在高台演出的形式,在20年代后期已较普遍,被称为"高台曲"。此后又有"曲子戏"、"曲剧"等称谓。高台曲大多仍保留高跷曲的风格,演出的剧目也多数是中小型戏和折子戏,如《三娘教子》、《三击掌》、《草人媒》等。一般演员的人数不多,有时打板的还兼做帮腔。1928年,朱万明在洛阳看了文明戏(通俗话剧)的演出后,受到相当大的启发,便与"玩友"结伙进城,在洛阳老集的一个炕院("胜利舞台"原址)演出《戒大烟》、《放足》、《李豁子离婚》等时装戏,受到欢迎,高台曲之名从此盛传。30年代起,高台曲逐渐向兄弟剧种学习表演程式,戏剧的伴奏乐器也逐渐增多,逐渐发展成为健全的"文武场",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地方戏曲,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等戏曲剧种的打击乐,并根据演唱伴奏需要丰富了管弦乐,剧目也渐渐由演家庭生活戏而偏向于演历史戏(袍带戏),由演中小型戏而演大戏,各行当也逐渐完善起来。
  但在30年代前期,一般曲剧戏班还是停留在业余性质:农忙务农,农闲从艺,一个班社也仅十余人。他们在演出时也不讲戏价,只求管吃。若收到馈赠钱物,则全班社平均分配。当时,在汝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都先后出现了高台班。
  1930年前后,较为知名的高台戏班社有四个:一、以朱万明为首的班社,以洛阳一带为其活动中心;二、以刘乐为首的戏班,经常在孟津、新安一带活动;三、由胡定、刘宝才带领的戏班,经常在漯河、叶县一带活动;四、由秦中旭、李永治带领的戏班,经常在登封、偃师一带活动。
  到抗日战争时期,曲剧的发展犹为迅速,遍及了全省的主要县市,直至安徽省的临泉一带也都有河南"曲子戏"的演出痕迹。在周口、淮阳、界首等地开始出现半职业性剧团,知名演员有杨德富(艺名洋白菜)、李金波、陈万顺、陈玉佩(曲剧最早的女演员)等。具体象在1939年李金波在安徽界省文化村与戏剧家焦菊隐同台演出《高平关》;1940年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很多曲剧艺人被迫流亡到南阳等地结成职业班社,从而以南阳为中心,进行演出活动,有些班社还到湖北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等地演出,更有一些艺人沿陇海铁路流亡到宝鸡、天水、兰州等地,其中以赵自安、马德山创建的幻而非曲子社最着名。1943年,李金波、张凤录等组成曲剧班社抗建剧社。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以曲剧"有伤风化"、"诲淫诲盗"为借口,下令取缔,禁止其演出,使得不少艺人被迫去山西、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演唱谋生。着名艺人李金波不畏强暴,以"警钟剧社–南平调"的名义,组织任俊杰、白永玲、常文成等,于当年十一月间在开封新林影院演出,先后两个月左右,深受观众欢迎和支持。在群众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统治者也就不了了之。为庆贺曲剧重新获得生存,"警钟剧社–南平调"改名"新生曲剧社",并邀请蓝辑吾、刘卫生等为主的洛阳曲剧班参加演出。1947年,新生曲剧社在郑州演出时,国民党政府以"新生"两字涉嫌共产党宣传,剧社被当局勒令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河南曲剧不仅在本省的大部分地区盛行,而且还在甘肃、陕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也建立有专业剧团。1956年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大会鉴于朱万明对河南曲剧形成的贡献,授予他荣誉奖,临汝县也被誉为河南曲剧的发祥地。
  至1983年,河南全省共有专业剧团三十三个,除此之外,在湖北、云南、山西、河北等省也先后建立了专业的河南曲剧团。在这些剧团中,较着名的演员有郭立仙、张晓风、邢金锷、谢芳馨、霍振海、郭凤娥、田钦泽、周玉珍等。各地的剧团也先后整理改编演出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演出了一批现代戏,使得曲剧在表演艺术、舞台美术、音乐唱腔等方面不断取得革新。

  艺术特点
  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种。
  大牌子(大调)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迭落〕、〔寄生草〕、〔迭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小调)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新中国建国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于1940年前后,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在现代形式的戏剧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角色行当陈三两爬堂(张新芳饰演陈三两)
IPB Image
  早期的河南曲剧在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
  高跷曲一般有五个角色:老婆(老旦)、媳妇(青衣)、姑娘(小旦)、相公(小生)、和尚(丑)。和尚经常兼扮演老旦,并且有时还会增加诸如"二姑娘"、"瞎子"等配角行当。早期的河南曲剧无论演什么戏,角色一般不外乎以上五种主要形式。早期演出时,剧中的人物出场,一般开始时都是背对观众,走至台中心后才转身亮相,然后踩着"大起板"的弦乐伴奏节拍跑"剪子股"圆场,形式与踩高跷时的打场子相同,必须跑完四十八板再进行正式演唱。曲剧的动作、身段、架势还基本保留着高跷曲舞姿的原型:表现为不停地前走和后退,而和尚或瞎子(丑角)则在其间不断地插科打诨。
  1933年,曲剧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到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的过程中,随着上演的剧目的丰富,曲剧在吸收了豫剧、京剧、越调、汉剧等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后,才逐渐建立起生、旦、净、丑完整的各行当,并出现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
  旦行是曲剧各行当之首。因早期大多演出"三小戏",又多以旦角为主,所以河南曲剧的旦行名角颇多,在表演艺术上也各具特色。建国前的演出,旦角多由男性来扮演,较着名的演员有许文兴、胡定、李金波、朱天水(艺名香水)、李九常等;建国后曲剧又培养了诸多女演员,象张新芳、王秀玲等在表演艺术上就较有成就。
  朱天水人称"洛阳迷",表演时嗓音细腻、音色朴素自然,唱腔甜美,声情并茂,以演剧本《蓝桥会》着称。许文兴擅长表演农村少女形象,当时有"活闺女"之美誉。胡定(青衣)擅长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时稳重大方,擅长演出的举目有《游龟山》等。张新芳的表演形式朴实、真切,唱腔讲究吐字归韵,擅长应用"大闪板"方法,所演出的《陈三两爬堂》一剧,成功地塑造了陈三两的形象。(见图曲剧-1)李九常表演风格细腻,所演的《风雪配》中场景姑娘做针线活,从合线、抖线、咬线、纫线、纳鞋底乃至不慎而导致针尖扎手的过程,表现得细致入微、极其逼真,各环配合也丝丝入扣。(见图曲剧-2)
  生行大多以小生为主,表演时一般以文生、空生一类角色居多,没有武生。从40年代曲剧开始演出"袍带戏"后,发展了须生。小生朱六来在河南曲剧发展的初期,在没有锣鼓伴奏的情况下而创造出一套载歌载舞、柔和自然的表演艺术,使曲剧的表演突破了高跷曲的传统程式。须生海连池、马琪均以表演质朴,并富于生活气息见长。后者的所演《寇准背靴》中的寇准,在台步、水袖、髯口、帽翅等技巧的运用方面,有颇高的造诣。(见图曲剧-4)
  丑行在曲剧发展的早期,作用仅限于插科打诨、逗人取笑。发展自王振东开始,注意从人物的性格出发,逐渐向唱做并重方向演变,形成了诸如娃娃丑、正丑、官丑、恶丑等不同类型的丑角。例如王庆生,在以丑角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就有过颇多创造。
  净行自张广耀、李云城开始,逐渐成为河南曲剧的专行。他们从〔阳调〕中分出净角的专门唱腔。建国后,谢录专攻黑头,以《铡美案》、《下陈州》等剧而享名。

张新芳

IPB Image

享有中国“曲剧皇后”称号的张新芳,?1927年出生,南阳邓州市人。她天资聪慧,记忆力强,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从7岁开始学唱戏,9岁便已在曲剧舞台上唱红。从艺66年来,张新芳演戏100多部,尤以擅演悲剧人物见长,她主演的《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以及后来的《祥林嫂》都是其代表作。她的唱腔高亢嘹亮,豪放有力,清脆委婉,韵味深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被观众誉为“曲剧皇后”。
《陈三两》是张新芳的代表剧目,自1947年以来,累计演出超千场。但她从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而是在保持曲剧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成功地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1959年,毛主席观看了张新芳演的《陈三两》后大加赞赏,梅兰芳、田汉等戏剧界知名人士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之后《陈三两》被多种剧种移植与搬演,并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故事片。
与张新芳的艺术造诣相得益彰的是她的有口皆碑的艺德,是她对广大观众的一腔赤诚和对曲剧艺术的一往情深。
张新芳以其超凡的艺术成就,创造性地丰富了曲剧的艺术内涵,拓展了曲剧的表演领域和流行地域,成为河南曲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她最突出的特点在唱腔方面。首先是本色的嗓音,充溢着高亢纯净的大腔大口之风格,质朴而厚实;其次是她的发声,听过的人都会有种“冲”和“重”的感觉,尤其是咬字,字字珠玑,铿锵硬朗;再就是她的唱腔本身的特色:初听仆拙,细听委婉,再听则始认知绕梁之妙。在众多的戏曲流派之中,张新芳的唱腔可算是百听不厌者之一。

王二姐思夫简介
又名《摔镜架》。原为清末民间传唱的长篇莲花落《回杯记》中的一段。故事源于明人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张廷秀逃生救父》。

叙王二姐的丈夫张廷秀进京赶考六年,杳无音讯。王二姐独居房中,日夜思念、无比焦虑。曲词通俗、生动、真挚、形像,生活气息很浓。

张新芳曲剧唱腔选
01-[陈三两-自幼儿随爹爹苦读文章]张新芳.mp3
02-[陈三两-陈魁好比一只虎]张新芳.mp3
03-[陈三两-为陈奎操碎我一片心肠]张新芳.mp3
04-祭塔-想起来当年事叫娘悲伤]张新芳.mp3
05-[孟姜女-进花园去观风景]张新芳.mp3
06-[孟姜女-走一山又一山山山不断]张新芳.mp3
07-[秦香莲-不告天来告地张新芳.mp3
08-[秦香莲-儿呀快走]张新芳.mp3
09-[秦香莲-剪烛伴读情意深]张新芳.mp3
10-[秦香莲-接过来这杯茶]张新芳.mp3
11-[秦香莲-爬千山过万水将难受尽]张新芳.mp3
12-[秦香莲后传-奉相命我再把皇姑见]张新芳.mp3
13-[秦香莲后传-母女匆匆离京城]张新芳.mp3

曲剧名段选
01-曲剧《徐九经升官记》选段.mp3
02-曲剧《空城计》选段.mp3
03-曲剧[断桥]选段.rm
04-曲剧–张乐《小二姐做梦》片断.mp3

胡希华.海连池等.-.[曲剧名家唱腔选]
01 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海连池.mp3
02 曲剧–《卷席筒》哎我的大老爷呀–海莲池.mp3
03 曲剧-《望江亭》一杯两杯肚里灌–杨帅学.mp3
04 曲剧-《卷席筒》找兄嫂–海连池.mp3
05 曲剧-《包公辞朝》万岁你稳坐听臣讲.mp3
06 曲剧-《风雪配》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王秀玲.mp3
07 曲剧-杀猪杀到月出山-胡希华.mp3
08 曲剧-杀猪的今日坐高官-胡希华.mp3
09 曲剧-连日来贺喜声传到绣房-王秀玲.mp3
10 曲剧-我胡山心悲伤-胡希华.mp3

王秀玲.董秀娟等.-.[曲剧名家唱腔选] .rar
01-曲剧-[卷席筒-抱娇儿止不住悲声大放]董秀娟.mp3
02-曲剧-[卷席筒-找兄嫂我不怕路途远]海连池.MP3
03-曲剧-[屠夫状元-杀猪杀到月出山]胡希华.mp3
04-曲剧-[屠夫状元-我胡山心悲伤]胡希华.mp3
05-曲剧-[包公辞朝-老令公两狼山为国丧命]徐全军.mp3
06-曲剧-[李豁子离婚选段]杨帅学 .mp3
07-曲剧-[风雪配-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王秀玲.mp3
08-曲剧-[风雪配-连日来贺喜声传到绣房]王秀玲.mp3
09-曲剧-[跑汴京-八件嫁衣丝绸缎]周玉珍.mp3
10-曲剧-[包公辞朝-王强贼你且在午朝门下]兰文祥.mp3
本资源已加入曲艺资源共享计划!

( 0 B )

( 0 B )


书我要,下载先! http://www.books51.com/ 祝您开卷有益!




文章类别:

本文链接: http://www.books51.com/219978.html

【点击下方链接,复制 & 分享文章网址】

中国地方戏-曲剧大全 [徐九经升官记选段]王荣光 更新完毕[MP3] → http://www.books51.com/21997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0 ratings, 0 votes0 ratings, 0 votes (0 次顶, 0已投票)
你必须注册后才能投票!
Loading...

添加新评论